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化进程中空间格局的改变 | 第11页 |
1.1.2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 | 第11-12页 |
1.1.3 工业遗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3-14页 |
1.3.2 空间句法分析 | 第14页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4页 |
1.3.4 案例实证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工业遗产 | 第17-18页 |
2.1.2 工业景观 | 第18页 |
2.2 相关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场所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2.3.1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3.2 国内外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2.4 城市工业遗产景观空间的设计趋势 | 第22-23页 |
2.4.1 空间组织系统化 | 第22页 |
2.4.2 空间功能多元化 | 第22页 |
2.4.3 空间的可参与性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景观的再生设计探索 | 第24-37页 |
3.1 城市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 | 第24-25页 |
3.1.1 原真性原则 | 第24-25页 |
3.1.2 完整性的原则 | 第25页 |
3.2 城市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模式 | 第25-29页 |
3.2.1 以保护为主的景观空间设计模式 | 第25-26页 |
3.2.2 以改造为主的景观空间设计模式 | 第26-27页 |
3.2.3 以开发重建为主的景观空间设计模式 | 第27-29页 |
3.3 城市景观的融合共生 | 第29-32页 |
3.3.1 城市形态与工业格局的异质互补 | 第29-30页 |
3.3.2 传统建筑与工业建筑的新旧共存 | 第30-32页 |
3.4 空间尺度的把握与控制 | 第32-33页 |
3.4.1 宏观尺度的控制 | 第32页 |
3.4.2 微观尺度的控制 | 第32-33页 |
3.5 工业遗产景观空间的场地处理 | 第33-35页 |
3.5.1 工业景观元素的重新阐述 | 第33-34页 |
3.5.2 自然景观的修复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聚焦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景观的现状审视——以苏州为例 | 第37-57页 |
4.1 城市发展与工业演变 | 第37-38页 |
4.2 苏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 | 第38-44页 |
4.2.1 近代工业发展时期 | 第38-41页 |
4.2.2 现代工业发展时期 | 第41-43页 |
4.2.3 苏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4.3 苏州工业遗产的现状调查 | 第44-54页 |
4.3.1 苏州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况 | 第44-47页 |
4.3.2 苏州工业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 第47-49页 |
4.3.3 苏州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49-51页 |
4.3.4 苏州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的实例 | 第51-54页 |
4.4 苏州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的现状判读 | 第54-56页 |
4.4.1 苏州工业遗产景观空间的现实困惑 | 第54-55页 |
4.4.2 工业遗产景观空间设计潜在的价值发掘与利用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设计实践案例——以苏钢集团老厂区为例 | 第57-74页 |
5.1 背景概况 | 第57-59页 |
5.1.1 古镇复兴的社会背景 | 第57-58页 |
5.1.2 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8-59页 |
5.2 设计范围 | 第59-60页 |
5.3 现状分析 | 第60-63页 |
5.3.1 用地现状 | 第60-61页 |
5.3.2 道路交通 | 第61-62页 |
5.3.3 建构筑物 | 第62-63页 |
5.3.4 绿化植被 | 第63页 |
5.4 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 第63-65页 |
5.4.1 设计策略 | 第63-64页 |
5.4.2 整体规划 | 第64-65页 |
5.5 景观空间设计分析 | 第65-73页 |
5.5.1 空间功能的多元化 | 第65-66页 |
5.5.2 交通流线的重置 | 第66-68页 |
5.5.2 建构筑物的保留与改造 | 第68-69页 |
5.5.3 景观节点的表达 | 第69-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