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断裂力学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2 岩石本构模型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岩石热-水-力耦合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微裂纹扩展贯通机制与分析模型 | 第21-46页 |
2.1 水-力耦合条件下单裂纹扩展理论 | 第21-29页 |
2.1.1 微裂纹基本类型 | 第21-22页 |
2.1.2 微裂纹扩展理论模型 | 第22-26页 |
2.1.3 微裂纹扩展长度 | 第26-29页 |
2.2 裂纹扩展模型的张拉与剪切特性 | 第29-31页 |
2.2.1 单轴压缩下的微裂纹张拉特性 | 第29-30页 |
2.2.2 微裂纹的剪切特性 | 第30-31页 |
2.3 热-水-力耦合作用微裂纹贯通机制及岩石破坏 | 第31-38页 |
2.3.1 微裂纹扩展贯通机制 | 第31-34页 |
2.3.2 高温热处理对微裂纹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3 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宏观破坏模式 | 第35-38页 |
2.4 算例验证及工程应用 | 第38-44页 |
2.4.1 裂纹扩展贯通模式 | 第38-39页 |
2.4.2 反翼裂纹问题研究 | 第39-43页 |
2.4.3 工程应用讨论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于裂纹模型的岩石本构模型研究 | 第46-70页 |
3.1 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研究 | 第46-54页 |
3.1.1 单裂隙结构法向应变 | 第46-49页 |
3.1.2 标准试样压密段应力应变 | 第49-52页 |
3.1.3 压密段本构模型的简化 | 第52-54页 |
3.2 微裂纹稳定扩展阶段本构模型 | 第54-58页 |
3.2.1 单裂隙环向应变理论模型 | 第54-56页 |
3.2.2 微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模型简化 | 第56-58页 |
3.3 微裂纹不稳定扩展阶段本构模型研究 | 第58-64页 |
3.3.1 微裂纹贯通变形特征 | 第58-60页 |
3.3.2 应力控制式加载条件下本构模型研究 | 第60-61页 |
3.3.3 应变控制式加载条件下本构模型研究 | 第61-62页 |
3.3.4 应力应变全过程本构模型 | 第62-64页 |
3.4 工程应用 | 第64-69页 |
3.4.1 层状岩石的各向异性问题 | 第64-66页 |
3.4.2 脆性岩石工程地质灾害 | 第66-67页 |
3.4.3 应力波动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花岗岩热-水-力耦合作用试验研究 | 第70-93页 |
4.1 花岗岩THM耦合试验 | 第70-73页 |
4.1.1 岩石试样制备 | 第70-71页 |
4.1.2 THM试验装置 | 第71页 |
4.1.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1-73页 |
4.2 热-力耦合试验成果分析 | 第73-83页 |
4.2.1 切片试验成果 | 第73-75页 |
4.2.2 应力应变曲线 | 第75-77页 |
4.2.3 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第77-83页 |
4.3 热-水-力耦合试验成果分析 | 第83-92页 |
4.3.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83-85页 |
4.3.2 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第85-90页 |
4.3.3 孔隙水压力作用分析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热-水-力耦合裂纹模型验证 | 第93-110页 |
5.1 脆性岩石破坏模式验证 | 第93-95页 |
5.1.1 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模式 | 第93-94页 |
5.1.2 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模式 | 第94-95页 |
5.2 脆性岩石本构模型验证 | 第95-103页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95-97页 |
5.2.2 热-力耦合试验验证 | 第97-100页 |
5.2.3 热-水-力耦合试验验证 | 第100-103页 |
5.3 模型参数分析 | 第103-109页 |
5.3.1 扩容应力与起裂应力 | 第103-105页 |
5.3.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5-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121-122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