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型危岩体治理爆破开挖振动效应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危岩体分类 | 第11-12页 |
1.2.2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1.2.3 危岩体治理方法研究 | 第14页 |
1.2.4 危岩体爆破减震措施 | 第14-16页 |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构思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危岩体工程概况及失稳机理研究 | 第18-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22页 |
2.1.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水文地质与气象条件 | 第19-20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1.4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1.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2页 |
2.2 危岩体失稳机理研究 | 第22-24页 |
2.2.1 悬挂式危岩体失稳机理 | 第22-23页 |
2.2.2 贴坡式危岩体失稳机理 | 第23页 |
2.2.3 倾倒式危岩体失稳机理 | 第23-24页 |
2.2.4 软弱基座式危岩体失稳机理 | 第24页 |
2.3 危岩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2.3.1 危岩体现状 | 第24-25页 |
2.3.2 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危岩体治理爆破试验研究 | 第26-46页 |
3.1 治理方案 | 第26-27页 |
3.2 爆破开挖试验研究 | 第27-32页 |
3.2.1 总体爆破开挖方案 | 第27-28页 |
3.2.2 爆破试验研究 | 第28-32页 |
3.2.3 装药结构 | 第32页 |
3.3 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 第32-33页 |
3.3.1 爆破飞石安全控制 | 第32页 |
3.3.2 爆破施工滚石安全防护 | 第32-33页 |
3.3.3 爆破施工粉尘防护 | 第33页 |
3.4 爆破振动监测 | 第33-39页 |
3.4.1 测试仪器 | 第33-34页 |
3.4.2 测点布置与安装 | 第34-35页 |
3.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5-39页 |
3.5 危岩体位移监测 | 第39-43页 |
3.5.1 监测目的及方法 | 第39页 |
3.5.2 监测点布置及数据分析 | 第39-43页 |
3.6 爆破试验成果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危岩体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 第46-67页 |
4.1 FLAC3D简介 | 第46页 |
4.2 FLAC3D数值建模 | 第46-52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4.2.2 边界条件及参数选取 | 第48-49页 |
4.2.3 阻尼的选取 | 第49-50页 |
4.2.4 爆破动载输入 | 第50-51页 |
4.2.5 爆区位置及条带划分 | 第51-52页 |
4.3 危岩体动态响应 | 第52-55页 |
4.3.1 静力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动力分析 | 第53-55页 |
4.4 裂隙带减震效果研究 | 第55-59页 |
4.4.1 模拟计算数据统计 | 第55-58页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5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 第59-62页 |
4.5.1 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4.5.2 危岩体安全系数计算 | 第60-62页 |
4.6 控制标准研究 | 第62-64页 |
4.7 暴雨施工安全性分析 | 第64-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