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34页 |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第10-11页 |
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第11-20页 |
1.2.1 HIV病毒颗粒结构 | 第11-13页 |
1.2.2 HIV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HIV包膜蛋白gp120和gp41 | 第14-16页 |
1.2.4 HIV高突变性及免疫逃逸 | 第16-20页 |
1.3 HIV治疗和预防药物 | 第20页 |
1.4 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 第20-23页 |
1.4.1 疫苗研发的挑战 | 第20-21页 |
1.4.2 临床疫苗的研发 | 第21-23页 |
1.5 广谱中和抗体的启示 | 第23-30页 |
1.5.1 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 | 第23-25页 |
1.5.2 MPER表位中和抗体的研究 | 第25-27页 |
1.5.3 MPER表位疫苗的研究 | 第27-28页 |
1.5.4 广谱中和抗体疫苗的挑战 | 第28-3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0-3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1.1 常用试剂与材料 | 第34页 |
2.1.2 常用质粒、细胞与多肽 | 第34-35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54页 |
2.3.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36-37页 |
2.3.2 圆二色谱(CD) | 第37-38页 |
2.3.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 第38-39页 |
2.3.4 质粒的鉴定、扩增与抽提 | 第39-41页 |
2.3.5 假病毒的制备 | 第41-43页 |
2.3.6 假病毒的侵染效率滴度测定 | 第43-44页 |
2.3.7 假病毒的纯化富集 | 第44-45页 |
2.3.8 纯化假病毒浓度测定 | 第45页 |
2.3.9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第45-48页 |
2.3.10 纯化抗体的电泳鉴定 | 第48-49页 |
2.3.11 动物免疫及血清制备 | 第49-50页 |
2.3.12 血清抗体亲合力检测 | 第50页 |
2.3.13 抗血清中和假病毒 | 第50-52页 |
2.3.14 清除血清特异性抗体 | 第52-54页 |
第3章 免疫原的设计和性质研究 | 第54-69页 |
3.1 基于10E8抗体表位的构象型免疫原设计 | 第54-63页 |
3.1.1 螺旋构象的固定 | 第54-57页 |
3.1.2 T细胞表位及柔性链接区的设计 | 第57-58页 |
3.1.3 10E8表位多肽T10HE、MPER和T10E | 第58-63页 |
3.2 免疫原的生物物理性质检测 | 第63-64页 |
3.3 免疫原的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 第64-67页 |
3.3.1 抗原性的ELISA检测 | 第64-66页 |
3.3.2 抗体抗原结合亲和力的SPR检测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免疫策略及免疫原性的探究 | 第69-88页 |
4.1 Prime-Boost免疫策略的选择 | 第69-72页 |
4.1.1 构象型免疫原初免 | 第69-70页 |
4.1.2 假病毒加强免疫 | 第70-71页 |
4.1.3 佐剂的选择 | 第71-72页 |
4.2 JRFL假病毒的纯化富集 | 第72-73页 |
4.3 表位多肽的动物免疫 | 第73-74页 |
4.4 抗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第74-79页 |
4.5 10E8样抗体的亲合力指数检测 | 第79-81页 |
4.6 10E8样抗体分型的研究 | 第81-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10E8样特异性抗体的功能研究 | 第88-96页 |
5.1 假病毒的制备 | 第88-89页 |
5.2 抗血清假病毒中和抑制效力检测 | 第89-92页 |
5.3 10E8样抗体的中和效力的验证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6-99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99-103页 |
6.2.1 对动物模型及免疫原的选择 | 第99页 |
6.2.2 对免疫策略选择的讨论 | 第99-100页 |
6.2.3 对佐剂选择的讨论 | 第100-101页 |
6.2.4 对抗体中和效力验证系统的讨论 | 第101页 |
6.2.5 对抗体广谱性的讨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