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金纳米团簇的性质 | 第10-12页 |
1.3 金纳米团簇的应用领域 | 第12-15页 |
1.3.1 作为传感器检测离子及生物小分子含量 | 第13页 |
1.3.2 细胞成像 | 第13-14页 |
1.3.3 活体成像 | 第14-15页 |
1.4 合成方法介绍 | 第15-18页 |
1.4.1 Brust-Schiffrin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模板法 | 第16页 |
1.4.3 配体交换法 | 第16-17页 |
1.4.4 前驱体/配体诱导金属纳米团簇法 | 第17页 |
1.4.5 微乳液法 | 第17-18页 |
1.5 微反应工艺介绍 | 第18-19页 |
1.5.1 微反应工艺的优越性 | 第18-19页 |
1.5.2 微反应工艺的应用 | 第19页 |
1.6 金属离子检测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搭建及材料表征 | 第23-28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设备及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3 实验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1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24-25页 |
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 第25页 |
2.3.3 便携式光纤光谱仪 | 第25页 |
2.3.4 场发射透射电镜 | 第25-26页 |
2.4 微反应系统的搭建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金纳米团簇合成工艺探索 | 第28-41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一锅法合成水溶性金纳米团簇 | 第28-31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28页 |
3.2.2 金纳米团簇表征及分析 | 第28-31页 |
3.3 合成工艺参数优化 | 第31-39页 |
3.3.1 合成时间对金纳米团簇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配体与氯金酸的配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3 还原剂浓度对团簇形成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4 反应温度对团簇形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9-41页 |
第4章 微反应工艺合成水溶性金纳米团簇 | 第41-53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微反应工艺制备金纳米团簇过程探索 | 第41-47页 |
4.2.1 搅拌子微混合器式微反应装置搭建及金纳米团簇合成探索 | 第41-43页 |
4.2.2 T型混合式微反应装置搭建及金纳米团簇合成探索 | 第43-44页 |
4.2.3 预混合式微反应装置搭建及金纳米团簇合成探索 | 第44-46页 |
4.2.4 三种微反应装置综合对比 | 第46-47页 |
4.3 金纳米团簇的表征分析及与一锅法对比 | 第47-52页 |
4.3.1 吸收、激发与发射光谱 | 第47-48页 |
4.3.2 量子产率计算 | 第48-49页 |
4.3.3 荧光稳定性 | 第49-50页 |
4.3.4 形貌与尺寸表征 | 第50-51页 |
4.3.5 微反应工艺与一锅法综合对比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水溶性金纳米团簇的金属离子检测应用研究 | 第53-60页 |
5.1 前言 | 第53页 |
5.2 金属离子综合性检测 | 第53-55页 |
5.2.1 实验方案 | 第53页 |
5.2.2 荧光淬灭情况分析 | 第53-55页 |
5.3 金纳米团簇用以检测Fe~(3+)、Cu~(2+) | 第55-56页 |
5.3.1 淬灭时间考察 | 第55页 |
5.3.2 金纳米团簇对Fe~(3+)、 Cu~(2+)响应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5.4 金纳米团簇对Fe~(2+)的选择性检测 | 第56-58页 |
5.4.1 EDTA的掩盖效应及Fe~(2+)选择性考察 | 第56-57页 |
5.4.2 金纳米团簇对Fe~(2+)响应情况分析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本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 第61页 |
6.3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