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21-24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解析第24-40页
    2.1 浅山区第24-26页
        2.1.1 概念界定第24-25页
        2.1.2 浅山区基本特点第25-26页
    2.2 绿色空间第26-30页
        2.2.1 概念界定第26-27页
        2.2.2 绿色空间用地组成第27-29页
        2.2.3 绿色空间基本功能第29-30页
    2.3 浅山区绿色空间第30-32页
        2.3.1 概念界定第30-31页
        2.3.2 浅山区绿色空间功能作用第31-32页
        2.3.3 浅山区绿色空间特点第32页
    2.4 生态都市主义第32-39页
        2.4.1 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第32-33页
        2.4.2 景观都市主义发展与不足第33页
        2.4.3 生态都市主义产生背景第33-34页
        2.4.4 生态都市主义内涵第34-35页
        2.4.5 生态都市主义的设计维度第35-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城市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现状分析与总结第40-76页
    3.1 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现状第40页
    3.2 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现状分析第40-58页
        3.2.1 浅山区郊野公园第40-45页
        3.2.2 浅山区海绵绿道第45-52页
        3.2.3 浅山区森林公园第52-56页
        3.2.4 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功能特点第56-57页
        3.2.5 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原则第57-58页
    3.3 半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现状分析第58-71页
        3.3.1 特色小镇第58-65页
        3.3.2 浅山区生态度假区第65-68页
        3.3.3 半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功能特点第68-70页
        3.3.4 半自然类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原则第70-71页
    3.4 城市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与反思第71-75页
        3.4.1 规划不当,浅山区保护被忽略第71-72页
        3.4.2 浅山区景观布局混乱第72-73页
        3.4.3 乡土特色消失,与城市趋于同化第73-74页
        3.4.4 反思第74-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应对第76-104页
    4.1 生态都市主义对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指导的可行性第76-77页
        4.1.1 设计与自然相融第76-77页
        4.1.2 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第77页
    4.2 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要点第77-81页
        4.2.1 精明保护生态优先第77页
        4.2.2 嵌入式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第77-78页
        4.2.3 功能转变第78-79页
        4.2.4 建立生态恢复机制第79页
        4.2.5 空间尺度和时间维度的塑造第79-81页
    4.3 景观规划原则第81-83页
        4.3.1 系统整体性原则第81页
        4.3.2 生态可持续原则第81-82页
        4.3.3 景观连续性原则第82页
        4.3.4 地域特色性原则第82-83页
    4.4 自然类城市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策略第83-99页
        4.4.1 基于宏观尺度的总体加强保护策略第83-85页
        4.4.2 基于中观尺度的分区补充修复策略第85-88页
        4.4.3 基于微观尺度的专项设计创造策略第88-99页
        4.4.4 基于时间维度的场地空间塑造第99页
    4.5 半自然类城市浅山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策略第99-103页
        4.5.1 基于宏观尺度的总体加强保护策略第99-100页
        4.5.2 基于中观尺度的分区补充修复策略第100-101页
        4.5.3 基于微观尺度的专项设计创造策略第101-102页
        4.5.4 基于时间维度的场地空间塑造第102-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青岛浅山区城阳超然度假区景观规划第104-142页
    5.1 项目理解第104-107页
        5.1.1 项目概况第104页
        5.1.2 城市特色分析第104-105页
        5.1.3 历史文脉分析第105-106页
        5.1.4 SWOT分析第106-107页
    5.2 现状分析第107-111页
        5.2.1 区位分析第107-108页
        5.2.2 青岛气温降水风频分析第108-109页
        5.2.3 高程分析第109页
        5.2.4 土地利用分析第109-110页
        5.2.5 道路交通分析第110页
        5.2.6 现状景观空间分析第110-111页
    5.3 设计原则与目标第111-112页
        5.3.1 设计依据原则第111-112页
        5.3.2 规划目标与模式第112页
    5.4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宏观尺度的总体加强保护规划第112-117页
        5.4.1 总体规划第112-113页
        5.4.2 功能分区第113-114页
        5.4.3 规划结构第114-115页
        5.4.4 功能结构第115页
        5.4.5 空间布局第115-116页
        5.4.6 道路交通规划第116-117页
    5.5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中观尺度的分区补充修复规划第117-126页
        5.5.1 入口景观带、入口广场区第117-118页
        5.5.2 自然生态景观区第118-120页
        5.5.3 度假酒店、禅寺第120-123页
        5.5.4 滨水游憩区第123-125页
        5.5.5 度假小镇、度假别墅区第125-126页
    5.6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微观尺度的专项设计创造第126-140页
        5.6.1 设计专项规划第126-127页
        5.6.2 植物景观总体设计第127-132页
        5.6.3 场地水土保持策略和水系统循环第132-135页
        5.6.4 溪流驳岸设计第135-136页
        5.6.5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意向第136-138页
        5.6.6 铺装设计第138-139页
        5.6.7 照明设计第139-140页
    5.7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2-146页
    6.1 结论第142-143页
    6.2 创新点第143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43-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域旅游视角下智慧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以沂水县漫流村为例
下一篇:热—力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与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