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 博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云服务可用性和可靠性测评与优化概述 | 第21-35页 |
2.1 云服务概述 | 第21-25页 |
2.1.1 云平台 | 第21-22页 |
2.1.2 云服务 | 第22-25页 |
2.2 云服务质量 | 第25-28页 |
2.2.1 质量模型 | 第25-26页 |
2.2.2 测评方法 | 第26-28页 |
2.2.3 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2.3 云服务可用性和可靠性 | 第28-32页 |
2.4 面向云服务的资源优化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云服务质量模型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云服务质量模型 | 第36-40页 |
3.2.1 云服务质量模型构建理论 | 第36-38页 |
3.2.2 云服务质量特性 | 第38-40页 |
3.3 云服务质量测评 | 第40-46页 |
3.3.1 测评内容 | 第40-43页 |
3.3.2 测评方法 | 第43-44页 |
3.3.3 测评示例 | 第44-46页 |
3.4 质量模型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TOPSIS的云服务可用性层次测评方法 | 第49-5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云服务可用性框架及其度量 | 第49-52页 |
4.2.1 功能适宜度量 | 第50页 |
4.2.2 专业化度量 | 第50-51页 |
4.2.3 人性化度量 | 第51-52页 |
4.2.4 可信度量 | 第52页 |
4.2.5 价值度量 | 第52页 |
4.3 基于TOPSIS的云服务可用性测评 | 第52-57页 |
4.3.1 基于层次分析的云服务可用性测评方法 | 第52-53页 |
4.3.2 多类型特性的权重计算 | 第53-54页 |
4.3.3 基于TOPSIS的云服务可用性测评方法 | 第54-56页 |
4.3.4 云服务可用性测评流程 | 第56-57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分类统计与层次变权的云服务可靠性测评方法 | 第59-7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云服务可靠性框架 | 第59-61页 |
5.3 基于分类统计与层次变权的云服务可靠性测评方法 | 第61-66页 |
5.3.1 度量方法 | 第61-63页 |
5.3.2 测评方法 | 第63-66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面向可靠性的云服务资源优化机制 | 第71-85页 |
6.1 引言 | 第71-72页 |
6.2 云-边协同网络结构 | 第72页 |
6.3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云资源调度算法 | 第72-80页 |
6.3.1 节点负载程度的判断 | 第73-74页 |
6.3.2 待迁移任务的确定 | 第74-75页 |
6.3.3 待迁移节点的确定 | 第75-77页 |
6.3.4 迁移路由的选择 | 第77-80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6.4.1 仿真实验 | 第80-81页 |
6.4.2 实验分析 | 第81-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85-86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 | 第97-98页 |
附录 云服务质量特性、子特性及质量属性的信息表 | 第98-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