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快速扫描成像像移补偿技术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 1.3 像移补偿技术研究 | 第21-24页 | 
| 1.4 快速反射镜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1.4.1 快速反射镜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 1.4.2 先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6-31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1.5.2 章节安排 | 第27-31页 | 
| 第2章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图像退化研究 | 第31-55页 | 
| 2.1 引言 | 第31页 | 
| 2.2 动态光学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 2.2.1 系统坐标系定义 | 第32-33页 | 
| 2.2.2 光学系统及元件作用矩阵 | 第33-34页 | 
| 2.3 动基座对面阵扫描图像视轴影响分析 | 第34-44页 | 
| 2.3.1 船摇对视轴方位、俯仰角度影响 | 第34-38页 | 
| 2.3.2 船摇对周视扫描方位角、俯仰角影响分析 | 第38-44页 | 
| 2.4 像旋分析 | 第44-47页 | 
| 2.4.1 动基座对视场旋转影响分析 | 第44页 | 
| 2.4.2 稳定平台下二维搜索像旋分析 | 第44-47页 | 
| 2.5 像移分析 | 第47-54页 | 
| 2.5.1 红外面阵扫描像移计算 | 第47-49页 | 
| 2.5.2 二维搜索像移补偿速率分析 | 第49-51页 | 
| 2.5.3 扫描像移的建模分析 | 第51-52页 | 
| 2.5.4 扫描像移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3章 快速面阵扫描的像移补偿方案设计 | 第55-77页 | 
| 3.1 引言 | 第55页 | 
| 3.2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总体设计 | 第55-59页 | 
| 3.2.1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功能描述 | 第55-56页 | 
| 3.2.2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的组成 | 第56-59页 | 
| 3.3 像移补偿技术路线 | 第59-63页 | 
| 3.3.1 方位搜索转台步进扫描技术 | 第59-60页 | 
| 3.3.2 连续扫描凝视成像补偿技术 | 第60-63页 | 
| 3.4 快速扫描补偿光学技术 | 第63-66页 | 
| 3.4.1 物方扫描补偿光学技术 | 第63-64页 | 
| 3.4.2 像方扫描补偿光学技术 | 第64-66页 | 
| 3.5 像方扫描平行光补偿技术要求 | 第66-69页 | 
| 3.5.1 像方扫描视场分析 | 第66-67页 | 
| 3.5.2 平行光补偿技术的偏差分析 | 第67-69页 | 
| 3.6 像移补偿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69-76页 | 
| 3.6.1 反射镜选取 | 第70页 | 
| 3.6.2 驱动电机选型 | 第70-71页 | 
| 3.6.3 补偿控制系统带宽分析 | 第71-73页 | 
| 3.6.4 补偿控制系统的准确度分析 | 第73-76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4章 控制系统算法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77-113页 | 
| 4.1 引言 | 第77页 | 
| 4.2 像移补偿系统控制路线 | 第77-79页 | 
| 4.3 方位搜索转台速率实时计算 | 第79-84页 | 
| 4.3.1 光电编码器四倍细分 | 第80-81页 | 
| 4.3.2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测速 | 第81-84页 | 
| 4.4 振镜多闭环控制 | 第84-86页 | 
| 4.5 振镜控制策略 | 第86-92页 | 
| 4.5.1 复合控制 | 第86-88页 | 
| 4.5.2 伪微分反馈控制 | 第88-90页 | 
| 4.5.3 模糊自适应控制 | 第90-92页 | 
| 4.6 振镜控制系统建模及分析 | 第92-109页 | 
| 4.6.1 振镜电机数学模型 | 第92-94页 | 
| 4.6.2 电流环设计分析与仿真 | 第94-100页 | 
| 4.6.3 速度环设计分析与仿真 | 第100-106页 | 
| 4.6.4 位置环设计分析与仿真 | 第106-109页 | 
| 4.7 像移补偿伺服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第109-112页 | 
| 4.7.1 像移补偿运动轨迹生成 | 第109-110页 | 
| 4.7.2 振镜伺服控制性能仿真 | 第110-112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5章 补偿伺服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113-131页 | 
| 5.1 引言 | 第113页 | 
| 5.2 振镜控制系统设计 | 第113-114页 | 
| 5.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114-125页 | 
| 5.3.1 数字控制模块 | 第114-116页 | 
| 5.3.2 模拟驱动模块 | 第116-118页 | 
| 5.3.3 高速高精度位置信息获取 | 第118-125页 | 
| 5.4 软件设计 | 第125-128页 | 
| 5.4.1 外围接口程序 | 第125-126页 | 
| 5.4.2 控制算法开发 | 第126-127页 | 
| 5.4.3 调试系统设计 | 第127-12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第6章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像移补偿性能评估 | 第131-153页 | 
| 6.1 引言 | 第131页 | 
| 6.2 振镜伺服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131-134页 | 
| 6.2.1 速度环测试 | 第131-133页 | 
| 6.2.2 位置环测试 | 第133-134页 | 
| 6.3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像移补偿效果成像实验 | 第134-139页 | 
| 6.3.1 实验室靶标成像实验 | 第134-137页 | 
| 6.3.2 系统外场成像实验 | 第137-139页 | 
| 6.4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像移补偿效果评价 | 第139-150页 | 
| 6.4.1 最小可分辨温差测试 | 第140-143页 | 
| 6.4.2 调制传递函数测试 | 第143-150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50-153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3-155页 | 
| 7.1 总结 | 第153-154页 | 
| 7.2 展望 | 第154-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63页 | 
| 致谢 | 第163-16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