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微生物产氢 | 第16-17页 |
1.1.1 光发酵细菌 | 第16-17页 |
1.1.2 暗发酵细菌 | 第17页 |
1.1.3 微藻产氢 | 第17页 |
1.2 莱茵衣藻产氢 | 第17-19页 |
1.2.1 莱茵衣藻产氢机理 | 第17-18页 |
1.2.2 莱茵衣藻产氢途径 | 第18页 |
1.2.3 氢酶 | 第18-19页 |
1.3 促进莱茵衣藻产氢方法 | 第19-28页 |
1.3.1 营养胁迫 | 第20-21页 |
1.3.2 环境因子 | 第21-22页 |
1.3.3 提高光能转化效率 | 第22-23页 |
1.3.4 固定化 | 第23-24页 |
1.3.5 光合生物反应器 | 第24-25页 |
1.3.6 改变光合电子传递途径 | 第25页 |
1.3.7 改变氢酶耐氧能力 | 第25-26页 |
1.3.8 改变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 | 第26页 |
1.3.9 加快细胞耗氧 | 第26-27页 |
1.3.10 菌藻共培养促进产氢 | 第27-28页 |
1.4 莱茵衣藻产氢的瓶颈 | 第28-29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0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页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细菌与莱茵衣藻共培养产氢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菌株 | 第30-31页 |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33页 |
2.2.3 微藻培养 | 第33页 |
2.2.4 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33-34页 |
2.2.5 细菌与微藻共培养 | 第34页 |
2.2.6 细菌16S r DNA分子鉴定 | 第34页 |
2.2.7 氢气和氧气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2.2.8 溶氧量测定 | 第35页 |
2.2.9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5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5-43页 |
2.3.1 细菌和衣藻共培养产氢 | 第35-38页 |
2.3.2 分离细菌与衣藻共培养产氢 | 第38-41页 |
2.3.3 菌藻共培养提高绿藻产氢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菌藻共培养产氢机理探索及优化 | 第44-69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4-50页 |
3.2.1 菌株 | 第44页 |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4-46页 |
3.2.3 微藻培养 | 第46页 |
3.2.4 细菌的培养 | 第46页 |
3.2.5 细菌与微藻共培养 | 第46页 |
3.2.6 氢气和氧气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2.7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2.8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2.9 淀粉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2.10 DCMU抑制PSⅡ电子传递 | 第46-47页 |
3.2.11 还原剂清除培养体系溶解氧 | 第47页 |
3.2.12 转录组样品制备与分析 | 第47-49页 |
3.2.13 菌藻共培养产氢优化 | 第49-5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0-68页 |
3.3.1 还原剂消耗培养体系溶解产氢 | 第50-52页 |
3.3.2 共培养条件下淀粉和蛋白变化 | 第52-53页 |
3.3.3 共培养产氢电子主要来源 | 第53-55页 |
3.3.4 比较转录组分析共培养产氢 | 第55-62页 |
3.3.5 菌藻共培养产氢体系的优化 | 第62-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Ca~(2+)促进莱茵衣藻共培养产氢 | 第69-87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9-74页 |
4.2.1 菌株 | 第69-70页 |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70-71页 |
4.2.3 微藻培养 | 第71页 |
4.2.4 细菌与微藻共培养 | 第71页 |
4.2.5 氢气和氧气含量测定 | 第71-72页 |
4.2.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72页 |
4.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72页 |
4.2.8 淀粉含量测定 | 第72页 |
4.2.9 衣藻胞内外乙酸、乙醇和甲酸测定 | 第72-73页 |
4.2.10 ROS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73页 |
4.2.11 调节培养体系pH | 第73页 |
4.2.12 调节培养体系氢分压和氧分压 | 第73-74页 |
4.2.13 衣藻批次共培养产氢 | 第74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4-85页 |
4.3.1 Ca~(2+)促进莱茵衣藻纯培养和共培养产氢 | 第74-75页 |
4.3.2 Ca~(2+)在产氢过程中减缓叶绿素降解 | 第75-76页 |
4.3.3 Ca~(2+)在衣藻产氢过程中促进淀粉和蛋白合成 | 第76-77页 |
4.3.4 Ca~(2+)诱导衣藻胞内外酸、醇代谢变化 | 第77-79页 |
4.3.5 Ca~(2+)促进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含量 | 第79-80页 |
4.3.6 限制共培养产氢因素 | 第80-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ARTP诱变衣藻共培养产氢 | 第87-107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7-90页 |
5.2.1 菌株 | 第87-88页 |
5.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8-89页 |
5.2.3 微藻培养 | 第89页 |
5.2.4 细菌与微藻共培养 | 第89页 |
5.2.5 氢气和氧气含量测定 | 第89页 |
5.2.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89页 |
5.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89页 |
5.2.8 淀粉含量测定 | 第89页 |
5.2.9 ARTP诱变莱茵衣藻 | 第89-90页 |
5.2.10 诱变衣藻筛选 | 第90页 |
5.2.11 诱变衣藻传代培养 | 第90页 |
5.2.12 比较转录组分析野生型和诱变型衣藻基因表达差异 | 第9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90-106页 |
5.3.1 诱变衣藻筛选 | 第90-91页 |
5.3.2 诱变衣藻与细菌共培养产氢 | 第91-93页 |
5.3.3 传代稳定性培养 | 第93-96页 |
5.3.4 诱变型衣藻共培养产氢主要途径 | 第96-98页 |
5.3.5 Ca~(2+)对诱变衣藻共培养产氢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6 比较转录组分析野生型和诱变型衣藻基因表达差异 | 第99-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7-109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8页 |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