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株型及群体结构 | 第13-16页 |
1.2.2 光和氮的协调 | 第16-17页 |
1.2.3 叶片冗余及群体优化 | 第17-19页 |
1.2.4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产量潜力22.5 t hm~(-2)玉米冠层结构 | 第22-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1 试验地点和设计 | 第22-24页 |
3.1.2 气象条件 | 第24-25页 |
3.1.3 取样和测定 | 第25-26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3.2 结果 | 第26-35页 |
3.2.1 不同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产量潜力实现程度 | 第26-31页 |
3.2.2 干物质分布 | 第31-32页 |
3.2.3 营养器官物质转移 | 第32-34页 |
3.2.4 冠层特征指标 | 第34页 |
3.2.5 文献整合分析 | 第34-35页 |
3.3 讨论 | 第35-38页 |
3.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产量潜力22.5 t hm~(-2)玉米氮素吸收及对光分布的响应 | 第39-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4.1.2 取样及测定 | 第39-40页 |
4.1.3 对前人研究的数据搜集 | 第40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4.2 结果 | 第40-46页 |
4.2.1 生育期和产量构成 | 第40-41页 |
4.2.2 氮素吸收特征 | 第41-43页 |
4.2.3 冠层光分布 | 第43-44页 |
4.2.4 冠层氮浓度分布 | 第44页 |
4.2.5 冠层氮含量分布 | 第44-45页 |
4.2.6 冠层氮与光辐射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4.3 结论及讨论 | 第46-49页 |
4.3.1 吸氮量和产量 | 第46-47页 |
4.3.2 氮分布和分配 | 第47页 |
4.3.3 光氮协调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产量潜力提升(15 t hm~(-2)-22.5 t hm~(-2))过程中玉米形态特征的变化 | 第49-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49-50页 |
5.1.2 取样及测定 | 第50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2 结果 | 第50-55页 |
5.2.1 形态特征 | 第50-52页 |
5.2.2 叶面积空间密度和叶面积指数 | 第52-54页 |
5.2.3 形态特征的变化与理想株型提出 | 第54-55页 |
5.2.4 叶面积指数和光分布 | 第55页 |
5.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六章 高密高产群体的最适叶面积指数 | 第58-6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6.1.1 试验地点和设计 | 第58-59页 |
6.1.2 取样及测定 | 第59页 |
6.1.3 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6.2 结果 | 第60-64页 |
6.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60-61页 |
6.2.2 叶面积指数 | 第61页 |
6.2.3 物质积累与转移 | 第61-62页 |
6.2.4 光分布 | 第62-63页 |
6.2.5 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 | 第63-64页 |
6.3 讨论及结论 | 第64-66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7.2 创新点 | 第66-67页 |
7.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