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典型藻华种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缩略语表第19-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36页
    1.1 海洋浮游植物碳同化机制第21-27页
        1.1.1 海洋浮游植物第21-22页
        1.1.2 海水溶解性无机碳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第22-23页
        1.1.3 浮游植物无机碳浓缩机制第23-25页
        1.1.4 浮游植物碳同化过程第25-27页
    1.2 浮游植物碳同化与环境因子第27-33页
        1.2.1 CO_2浓度第27-29页
        1.2.2 温度第29-31页
        1.2.3 营养盐第31-32页
        1.2.4 光照第32-33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第33-36页
第2章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第36-58页
    2.1 前言第36-3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7-43页
        2.2.1 实验用藻种第37页
        2.2.2 藻类培养及细胞收集第37-38页
        2.2.3 细胞计数第38页
        2.2.4 PSⅡ最大光合效率测定第38页
        2.2.5 碳酸盐体系测定第38页
        2.2.6 营养盐浓度测定第38-39页
        2.2.7 DNA提取第39页
        2.2.8 RNA提取第39页
        2.2.9 cDNA合成第39页
        2.2.10 引物设计及验证第39-40页
        2.2.11 荧光定量PCR (qPCR)分析第40-41页
        2.2.12 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第41页
        2.2.13 碳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41-42页
        2.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2-43页
    2.3 结果第43-50页
        2.3.1 东海原甲藻对不同CO_2浓度的生理响应第43-44页
        2.3.2 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第44页
        2.3.3 碳酸盐体系第44-46页
        2.3.4 营养盐第46-47页
        2.3.5 引物验证第47页
        2.3.6 碳同化关键基因表达第47-48页
        2.3.7 碳同化关键催化酶活性第48-49页
        2.3.8 RubisCO活性/PEPC活性比值第49-50页
    2.4 讨论第50-56页
        2.4.1 CO_2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生理影响第50-51页
        2.4.2 CO_2浓度对培养基碳酸盐体系影响第51-53页
        2.4.3 CO_2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第53页
        2.4.4 CO_2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碳同化途径影响第53-56页
    2.5 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第58-73页
    3.1 前言第58-6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3.2.1 实验用藻种第60页
        3.2.2 藻类培养及细胞收集第60页
        3.2.3 比生长速率第60页
        3.2.4 PSⅡ最大光合效率测定第60页
        3.2.5 碳酸盐体系测定第60页
        3.2.6 光合色素分析第60-61页
        3.2.7 DNA提取第61页
        3.2.8 RNA提取第61页
        3.2.9 cDNA合成第61页
        3.2.10 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第61页
        3.2.11 颗粒性有机碳和有机氮测定第61页
        3.2.12 碳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61页
        3.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1-62页
    3.3 结果第62-66页
        3.3.1 东海原甲藻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第62页
        3.3.2 碳酸盐体系第62-63页
        3.3.3 光合色素第63-64页
        3.3.4 细胞内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第64-65页
        3.3.5 碳同化关键基因表达第65页
        3.3.6 碳同化关键催化酶活性第65-66页
    3.4 讨论第66-71页
        3.4.1 温度对东海原甲藻生理影响第66-67页
        3.4.2 温度对培养基碳酸盐体系影响第67-68页
        3.4.3 温度对东海原甲藻光合色素影响第68-69页
        3.4.4 温度对东海原甲藻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影响第69页
        3.4.5 温度对东海原甲藻碳同化途径影响第69-71页
    3.5 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不同氮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第73-85页
    4.1 前言第73-7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4.2.1 实验用藻种第74页
        4.2.2 藻类培养及细胞收集第74页
        4.2.3 比生长速率第74页
        4.2.4 PSⅡ最大光合效率测定第74-75页
        4.2.5 碳酸盐体系测定第75页
        4.2.6 光合色素分析第75页
        4.2.7 DNA提取第75页
        4.2.8 RNA提取第75页
        4.2.9 cDNA合成第75页
        4.2.10 荧光定量PCR (qPCR)分析第75页
        4.2.11 颗粒性有机碳和有机氮测定第75页
        4.2.12 碳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75页
        4.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5页
    4.3 结果第75-80页
        4.3.1 东海原甲藻对氮限制和不同形态氮源的生理响应第75-76页
        4.3.2 碳酸盐体系第76-77页
        4.3.3 光合色素第77-78页
        4.3.4 细胞内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第78页
        4.3.5 碳同化关键基因表达第78-79页
        4.3.6 碳同化关键催化酶活性第79-80页
    4.4 讨论第80-84页
        4.4.1 不同氮源及氮限制对东海原甲藻生理影响第80-81页
        4.4.2 不同氮源对培养基碳酸盐体系影响第81页
        4.4.3 不同氮源及氮限制对东海原甲藻光合色素影响第81-82页
        4.4.4 不同氮源及氮限制对东海原甲藻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影响第82页
        4.4.5 不同氮源及氮限制对东海原甲藻碳同化途径影响第82-84页
    4.5 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总结及展望第85-88页
    5.1 总结第85-86页
    5.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第86-87页
    5.3 不足及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岸带城市化过程中碳代谢时空格局演变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下一篇:西北太平洋多源遥感风场数据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