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城市化 | 第17-18页 |
1.2.2 碳循环 | 第18-19页 |
1.2.3 城市碳代谢 | 第19-21页 |
1.2.4 厦门市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4-2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2.2 城市化过程 | 第26-27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2.3.1 海陆利用/覆盖数据 | 第27页 |
2.3.2 碳代谢系数 | 第27-28页 |
第3章 海岸带及海域利用/覆盖类型解译 | 第28-45页 |
3.1 海陆利用/履盖类型分类体系 | 第28-30页 |
3.2 解译过程 | 第30-33页 |
3.2.1 数据下载 | 第30页 |
3.2.2 解译准备 | 第30页 |
3.2.3 建立解译标志 | 第30-32页 |
3.2.4 解译步骤 | 第32-33页 |
3.3 解译结果 | 第33-45页 |
3.3.1 厦门市四期SLUC | 第33-36页 |
3.3.2 SLUC面积统计 | 第36-38页 |
3.3.3 SLUC转移矩阵 | 第38-45页 |
第4章 海岸带城市碳平衡分析 | 第45-63页 |
4.1 年碳排放量计算 | 第46-52页 |
4.1.1 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计算 | 第47-51页 |
4.1.2 生物呼吸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 | 第51-52页 |
4.2 年碳吸收量计算 | 第52-55页 |
4.2.1 部分SLUC碳吸收量 | 第52-54页 |
4.2.2 海水养殖贝藻类碳吸收量 | 第54-55页 |
4.3 碳平衡指数 | 第55-57页 |
4.3.1 海岸带城市碳平衡指数 | 第55-56页 |
4.3.2 海陆碳平衡指数 | 第56-57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7-63页 |
4.4.1 碳平衡指数的对比和讨论 | 第57-58页 |
4.4.2 本章小结 | 第58-63页 |
第5章 海岸带城市碳代谢的时空变化 | 第63-81页 |
5.1 海岸带城市碳排放的时空变化 | 第64-70页 |
5.1.1 厦门市2000~2005年碳排放的空间变化 | 第65-67页 |
5.1.2 厦门市2005~2010年碳排放的空间变化 | 第67-68页 |
5.1.3 厦门市2010~2015年碳排放的空间变化 | 第68-70页 |
5.2 海岸带城市碳吸收的时空变化 | 第70-74页 |
5.2.1 厦门市2000~2005年碳吸收的空间变化 | 第70-71页 |
5.2.2 厦门市2005~2010年碳吸收的空间变化 | 第71-72页 |
5.2.3 厦门市2010~2015年碳吸收的空间变化 | 第72-74页 |
5.3 海岸带城市碳代谢的时空变化 | 第74-78页 |
5.3.1 厦门市2000~2005年碳代谢的空间变化 | 第74-75页 |
5.3.2 厦门市2005~2010年碳代谢的空间变化 | 第75-76页 |
5.3.3 厦门市2010~2015年碳代谢的空间变化 | 第76-78页 |
5.4 讨论和小结 | 第78-81页 |
5.4.1 碳代谢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 第78-79页 |
5.4.2 碳代谢管理中的权衡 | 第79-80页 |
5.4.3 不确定性 | 第80-81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6.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81-83页 |
6.1.1 海岸带城市碳平衡变化 | 第81页 |
6.1.2 海岸带城市碳代谢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 第81-82页 |
6.1.3 政策建议 | 第82-83页 |
6.2 创新点 | 第8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