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沉积学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华北上古生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2.1 工区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2.2 工区构造演化 | 第18-19页 |
2.3 工区地层概况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上古生界地层特征 | 第21-35页 |
3.1 地层划分 | 第21-24页 |
3.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4-29页 |
3.3 地层对比 | 第29-30页 |
3.4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30-35页 |
第四章 上古生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5-48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35-39页 |
4.1.1 岩石学标志 | 第35-36页 |
4.1.2 古生物标志 | 第36-37页 |
4.1.3 电性标志 | 第37-39页 |
4.2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9-48页 |
4.2.1 台地相 | 第40-41页 |
4.2.2 潮坪相 | 第41-43页 |
4.2.3 障壁岛相 | 第43-44页 |
4.2.4 潟湖相 | 第44页 |
4.2.5 三角洲相 | 第44-46页 |
4.2.6 河流相 | 第46-47页 |
4.2.7 湖泊相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上古生界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8-73页 |
5.1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8-54页 |
5.1.1 乌深1井 | 第48-50页 |
5.1.2 港古16102井 | 第50-52页 |
5.1.3 海古1井 | 第52-54页 |
5.2 连井沉积相分析 | 第54-56页 |
5.2.1 塘深1井—沧参1井 | 第54-55页 |
5.2.2 孔71井—埕海1井 | 第55-56页 |
5.3 沉积相纵向发育规律 | 第56-57页 |
5.4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7-73页 |
5.4.1 本溪组 | 第58-61页 |
5.4.2 太原组 | 第61-65页 |
5.4.3 山西组 | 第65-67页 |
5.4.4 下石盒子组 | 第67-70页 |
5.4.5 上石盒子组 | 第70-73页 |
第六章 上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 第73-77页 |
6.1 沉积演化 | 第73-74页 |
6.2 沉积模式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