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微生物絮凝活性物质 | 第14-20页 |
1.1.1 胞外多糖 | 第14-18页 |
1.1.2 γ-聚谷氨酸(γ-PGA) | 第18-20页 |
1.2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研究 | 第20-24页 |
1.3 多糖合成代谢途径 | 第24-25页 |
1.4 γ-聚谷氨酸与多糖合成代谢的竞争机制研究 | 第25-2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7-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5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5页 |
2.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31-32页 |
2.1.2 培养基 | 第32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32-3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50页 |
2.2.1 菌株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2 提取全基因组 | 第35-36页 |
2.2.3 电泳检测DNA片段的大小 | 第36-37页 |
2.2.4 提取质粒 | 第37页 |
2.2.5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7-39页 |
2.2.6 DNA纯化回收 | 第39-40页 |
2.2.7 双酶切体系 | 第40页 |
2.2.8 连接与转化 | 第40-42页 |
2.2.9 鉴定转化子 | 第42-43页 |
2.2.10 地衣芽孢杆菌的电转化 | 第43页 |
2.2.11 菌落PCR验证转化子 | 第43-44页 |
2.2.12 菌种的保藏 | 第44页 |
2.2.13 RNA提取 | 第44-45页 |
2.2.14 cDNA逆转录 | 第45-46页 |
2.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6页 |
2.2.16 分批发酵培养 | 第46-47页 |
2.2.17 发酵产物分离纯化 | 第47页 |
2.2.18 生物絮凝剂活性测定 | 第47页 |
2.2.19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47页 |
2.2.20 发酵产物组分及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2.2.21 絮凝活性物质分子量测定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地衣芽孢杆菌多糖合成关键基因过表达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50-59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3.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50-51页 |
3.2.2 构建目的基因过表达重组质粒 | 第51-54页 |
3.2.3 构建目的基因过表达重组菌株 | 第54-55页 |
3.2.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5-58页 |
3.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关键基因过表达对于地衣芽孢杆菌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及对其合成代谢的影响机制 | 第59-76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74页 |
4.2.1 重组菌株合成絮凝活性物质分析 | 第59-61页 |
4.2.2 重组菌株合成絮凝活性物质分子量分析 | 第61-62页 |
4.2.3 关键基因过表达对于絮凝活性物质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2-65页 |
4.2.4 epsB过表达重组菌株生产絮凝活性物质成分分析 | 第65-68页 |
4.2.5 epsB过表达重组菌株合成代谢机制探索 | 第68-72页 |
4.2.6 epsB过表达重组菌株的发酵罐扩大培养 | 第72-74页 |
4.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6页 |
附录 | 第96-112页 |
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