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跨组织管控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与整合--基于X医药公司的案例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4-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1 应用意义第15页
        1.2.2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16页
    1.4 基本研究方法、思路和路径框架图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4.3 研究基本框架第18-19页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9-2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21-36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2页
        2.1.1 资源基础论第21页
        2.1.2 交易成本理论第21-22页
        2.1.3 权变理论第22页
    2.2 文献综述第22-34页
        2.2.1 管理控制与管理控制系统第22-25页
        2.2.2 跨组织协同与跨组织管控第25-30页
        2.2.3 内部控制理论第30-32页
        2.2.4 跨组织管控与内控的关系第32-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跨组织管控与内控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框架第36-47页
    3.1 跨组织管控与内控的相互关系框架第36-41页
        3.1.1 控制环境对跨组织管控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影响第37-39页
        3.1.2 跨组织管控与内控的相互作用第39-41页
    3.2 跨组织管控与内控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41-42页
        3.2.1 整合的可行性第41页
        3.2.2 整合的必要性第41-42页
    3.3 跨组织管控的五大要素及与内控的整合要点第42-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X医药公司的内部控制与跨组织管控模式第47-68页
    4.1 企业概况第47-48页
    4.2 X医药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第48-55页
        4.2.1 控制环境第48-52页
        4.2.2 风险评估第52页
        4.2.3 控制活动第52-54页
        4.2.4 信息与沟通第54页
        4.2.5 监督第54页
        4.2.6 内部控制系统评析第54-55页
    4.3 X医药公司的跨组织协同第55-59页
        4.3.1 与供应商的协同第55-56页
        4.3.2 与经销商的协同第56-58页
        4.3.3 跨组织协同的评析第58-59页
    4.4 X医药公司跨组织管控现状第59-65页
        4.4.1 与供应商的跨组织管控第60-62页
        4.4.2 与经销商的跨组织管控第62-64页
        4.4.3 跨组织管控评析第64-65页
    4.5 X医药公司跨组织管控与内控的问题第65-67页
        4.5.1 与供应商的协同目标缺失,与预算和绩效控制融合较差第65-66页
        4.5.2 跨组织协同方案没有很好利用内部协同第66页
        4.5.3 内控设计缺少风险关注,管控系统自适应性较差第66-67页
        4.5.4 协同报告适时性差,不能形成预警第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X医药公司内控与跨组织管控的整合解决方案第68-78页
    5.1 现有管控模式的改进第68-69页
        5.1.1 树立协同意识,加强协同管控第68页
        5.1.2 打通价值链各环节,协同责任全面落实第68-69页
        5.1.3 关注跨组织关系中的风险,考虑跨组织关系对内控影响第69页
        5.1.4 建立适时报告体系,完善预警机制第69页
    5.2 基于五要素的X医药公司跨组织管控与内控整合方案第69-76页
        5.2.1 协同目标反映共创价值,与预算控制紧密结合第70-71页
        5.2.2 利用组织架构与绩效控制,全面落实跨组织协同责任第71-73页
        5.2.3 加强风险评估和与控制活动联系,增强协同管控方案的自适应性第73-75页
        5.2.4 内部报告整合跨组织协同信息,增强适时性和预警纠偏第75-76页
        5.2.5 实施绩效评价与改进,落实激励兑现第76页
    5.3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78-81页
    6.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6.2 研究启示第79页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下一篇:上港集团和宁波港财务绩效、财务政策和财务战略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