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3页 |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 | 第13-16页 |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现状 | 第16页 |
2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研究 | 第16-26页 |
2.1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16-23页 |
2.2 植物抗病毒机制和抗病基因研究 | 第23-25页 |
2.2.1 植物抗病毒机制研究 | 第23页 |
2.2.2 植物抗病毒基因研究 | 第23-25页 |
2.3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性与抗虫性的关系 | 第25-26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29-55页 |
第一节 RBSDV毒源的快速鉴定 | 第29-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毒源材料 | 第29页 |
1.2 方法 | 第29-31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1.2.2 样品选择 | 第30页 |
1.2.3 RT-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30页 |
1.2.4 RT-LAMP与RT-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1 引物 | 第31页 |
2.2 毒源检测 | 第31-32页 |
2.3 RT-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32-34页 |
2.4 RT-LAMP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 第34-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页 |
第二节 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36-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1.1 材料 | 第37-38页 |
1.1.1 水稻材料 | 第37页 |
1.1.2 无毒介体灰飞虱 | 第37-38页 |
1.1.3 RBSDV毒源的采集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42页 |
1.2.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1.2.2 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1.2.3 第一链cDNA的获得 | 第39页 |
1.2.4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39-40页 |
1.2.5 转基因植株T_0代转录水平测定 | 第40-41页 |
1.2.6 传毒介体的获得 | 第41-42页 |
1.2.7 转基因植株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人工接种和抗性鉴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2.1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42-44页 |
2.2 转基因植株转录水平测定 | 第44-46页 |
2.3 转基因株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表现 | 第46-5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5页 |
第三章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种质资源的挖掘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材料 | 第55页 |
1.1.1 水稻材料 | 第55页 |
1.1.2 无毒介体灰飞虱 | 第55页 |
1.1.3 RBSDV毒源的采集 | 第55页 |
1.2 方法 | 第55-57页 |
1.2.1 传毒介体的获得 | 第55页 |
1.2.3 15HPO187等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人工接种鉴定 | 第55-56页 |
1.2.4 水稻品种15HPO187的抗虫性鉴定 | 第56-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2.1 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 | 第57-58页 |
2.2 水稻品种15HPO187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抗性 | 第58-5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RBSDV侵染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61-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70页 |
1.1 材料 | 第61-62页 |
1.1.1 水稻材料 | 第61页 |
1.1.2 无毒介体灰飞虱 | 第61页 |
1.1.3 RBSDV毒源的采集 | 第61-62页 |
1.2 方法 | 第62-70页 |
1.2.1 传毒介体的获得 | 第62页 |
1.2.2 样品获得 | 第62页 |
1.2.3 CTAB法植物R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1.2.4 mRNA的分离纯化 | 第63页 |
1.2.5 初级文库的构建 | 第63-67页 |
1.2.6 次级文库的构建 | 第67-68页 |
1.2.7 转酵母实验 | 第68-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2.1 取样时间点的确定 | 第70-71页 |
2.2 样品质量 | 第71-72页 |
2.2.1 总RNA质量 | 第71页 |
2.2.2 mRNA质量 | 第71-72页 |
2.3 初级文库质量 | 第72-73页 |
2.3.1 初级文库总克隆数CFU的鉴定 | 第72页 |
2.3.2 初级文库插入片段重组率鉴定图 | 第72-73页 |
2.4 次级文库质量 | 第73-74页 |
2.4.1 次级文库总克隆数CFU的鉴定: | 第73页 |
2.4.2 次级文库插入片段重组率鉴定图 | 第73-74页 |
2.5 转酵母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申请专利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