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对硝基苯酚对细菌产生持留菌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绪论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 持留菌的发现及其特点第15-16页
        1.1 持留菌的发现第15-16页
        1.2 持留菌的特点第16页
    2 持留菌形成的机制第16-21页
        2.1 毒素/抗毒素系统(TA系统)的作用机制第16-17页
        2.2 能量产生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17-18页
        2.3 生物膜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18页
        2.4 细菌的转运系统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18-19页
        2.5 全局性调控因子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19-20页
        2.6 蛋白酶系统对细菌产生持留菌的影响第20页
        2.7 群体感应系统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20-21页
        2.8 反式翻译对细菌形成持留菌的影响第21页
        2.9 持留菌形成的其他机制第21页
    3 持留菌研究的实验系统及持留菌的清除第21-23页
        3.1 持留菌研究的实验系统第21-23页
            3.1.1 菌群水平第22页
            3.1.2 单细胞水平上第22-23页
            3.1.3 数学模型水平第23页
        3.2 持留菌的清除策略第23页
    4 持留菌的临床威胁第23-24页
    5 持留菌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第24-26页
        5.1 筛选针对持留菌的药物第25页
        5.2 促进现有药物的活性第25页
        5.3 基于吡嗪酰胺原理的持留菌感染治疗策略第25-26页
    6 持留菌其他相关研究第26页
    7 持留现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6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不同污染物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29-39页
    引言第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1.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9-30页
            1.1.2 细菌来源第30页
            1.1.3 主要试剂第30页
        1.2 实验方法第30-32页
            1.2.1 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0页
            1.2.2 试管二倍稀释法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测定第30-31页
            1.2.3 不同污染物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31页
            1.2.4 RNA提取第31-32页
            1.2.5 定量PCR分析第32页
    2 结果第32-36页
        2.1 不同污染物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32-33页
        2.2 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持留菌的验证第33-35页
        2.3 多药外排泵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7页
    4 结论第37-39页
第三章 PNP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39-45页
    引言第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1.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9页
            1.1.2 细菌来源第39页
            1.1.3 主要试剂第39-40页
        1.2 实验方法第40页
            1.2.1 持留菌的测定第40页
    2 结果第40-42页
        2.1 PNP不同浓度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40-41页
        2.2 PNP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41-42页
        2.3 PNP对不同生长时期细菌产生持留菌比例的影响第42页
    3 讨论第42-43页
    4 结论第43-45页
第四章 PNP影响细菌形成持留菌的分子机制第45-61页
    引言第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4页
        1.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5-46页
            1.1.2 细菌来源第46页
            1.1.3 主要试剂第46页
        1.2 实验方法第46-54页
            1.2.1 原核表达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6-50页
            1.2.2 蛋白质降解第50页
            1.2.3 溶解氧量测定第50页
            1.2.4 转录组分析第50-51页
            1.2.5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51页
            1.2.6 反向克隆法构建appC、cyoA基因反义核酸原核表达载体MCS5/appC~(antisense)、MCS5/cyoA~(antisense)第51-54页
    2 结果第54-59页
        2.1 PNP和CCCP对细菌自溶现象的影响第54-56页
        2.2 PNP对细菌持留菌影响的转录组分析第56-57页
        2.3 PNP对细菌持留菌影响的功能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57-58页
        2.4 PNP对细菌持留菌影响的功能基因验证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61-63页
    1 全文总结第61页
    2 主要创新点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致谢第71-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苯醚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二苯醚的代谢机制研究
下一篇:江苏地区斑点叉尾鮰养殖环境、鱼体中多氯联苯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