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重点难点 | 第16页 |
2.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文化壁垒的一般理论阐释 | 第18-23页 |
(一)文化传播和文化壁垒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 | 第18-19页 |
2.文化壁垒的基本理论概念 | 第19页 |
(二)文化壁垒的特性分析 | 第19-21页 |
1.文化上的稳定性 | 第19-20页 |
2.政治上的隐蔽性 | 第20页 |
3.边界上的模糊性 | 第20-21页 |
(三)文化壁垒的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1.价值观念差异 | 第21页 |
2.宗教文化差异 | 第21-22页 |
3.语言文字差异 | 第22-23页 |
二、美国文化壁垒形成的考量依据 | 第23-31页 |
(一)美国社会分化对文化壁垒生成的影响 | 第23-26页 |
1.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加强文化中心主义 | 第23-24页 |
2.白人至上主义降低美国文化认同 | 第24页 |
3.美国贫富阶级分化严重削弱美国文化凝聚力 | 第24-26页 |
(二)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造成美国社会心态失衡 | 第26-27页 |
1.高新科技迅速发展进程中的竞争压力 | 第26-27页 |
2.中美贸易逆差的担忧 | 第27页 |
(三)美国文化政策对文化壁垒生成的影响 | 第27-29页 |
1.美国文化审查机制受到富人阶层控制 | 第27-28页 |
2.“911”事件后美国文化政策的转向 | 第28-29页 |
(四)美国社会对中国固有印象的限制 | 第29-31页 |
1.“黄祸论”在西方社会深远影响 | 第29-30页 |
2.“锐实力”在美国舆论中影响的扩大 | 第30-31页 |
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中美国文化壁垒的具体表现 | 第31-40页 |
(一)中国文化贸易在美国受到不合理管控 | 第31-32页 |
(二)中国通信企业在美国受到技术封锁 | 第32-33页 |
(三)中国赴美移民受阻 | 第33-34页 |
(四)孔子学院在美国办学受到限制 | 第34-36页 |
(五)美国运用法律手段阻碍中国文化传播 | 第36-38页 |
(六)零和博弈思维下运用软威慑能力阻碍中国文化传播 | 第38-40页 |
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科学理念与根本立场 | 第40-44页 |
(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科学理念 | 第40-41页 |
1.坚持推动文化觉醒与文化复兴的理念 | 第40页 |
2.坚持正确义利观与可持续新安全观的理念 | 第40-41页 |
(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根本立场 | 第41-44页 |
1.坚持全球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独立性的根本立场 | 第41-42页 |
2.阐释中国走永不称霸道路的根本立场 | 第42-43页 |
3.坚持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根本立场 | 第43-44页 |
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中应对美国文化壁垒的方法 | 第44-52页 |
(一)增强中美文化交流 | 第44-46页 |
1.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 第44-45页 |
2.在共同利益领域加强交流互动 | 第45-46页 |
(二)增强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46-49页 |
1.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消除美国文化壁垒的基础 | 第47-48页 |
2.打造文化龙头企业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 第48-49页 |
3.调整文化产品供给标准适应西方民众文化需求 | 第49页 |
(三)增强多元主体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 第49-52页 |
1.提高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质和量 | 第49-50页 |
2.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对外文化传播的培育与关怀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