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双驱进给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双驱进给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双驱同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3 双驱进给系统的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4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抑制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 基于重心驱动的双驱进给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第27-62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基于重心驱动的双驱进给系统混合参数建模 | 第27-45页 |
2.2.1 双驱进给系统工作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2.2 单驱进给系统集中参数建模 | 第29-34页 |
2.2.3 双驱进给系统混合参数建模 | 第34-38页 |
2.2.4 基于重心驱动的双驱进给系统混合参数模型 | 第38-45页 |
2.3 模型参数辨识和计算 | 第45-54页 |
2.3.1 电机和传动链等效转动惯量辨识 | 第48-50页 |
2.3.2 等效摩擦力模型辨识 | 第50-51页 |
2.3.3 等效刚度参数计算 | 第51-54页 |
2.4 双驱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和分析 | 第54-61页 |
2.4.1 模态试验和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54-58页 |
2.4.2 双驱进给系统动态特性试验与分析 | 第58-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双驱进给系统的同步控制策略和算法 | 第62-85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 | 第62-64页 |
3.3 双驱进给系统的 FLTSMC 同步控制算法 | 第64-77页 |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3.3.2 Terminal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第66-68页 |
3.3.3 滑模切换项增益的模糊逻辑控制 | 第68-73页 |
3.3.4 单轴P-PI控制的闭环建模与参数设计 | 第73-77页 |
3.4 FLTSMC 同步控制算法的机电联合仿真分析 | 第77-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抑制同步方法 | 第85-101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研究 | 第85-90页 |
4.2.1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机理分析 | 第86-87页 |
4.2.2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测试研究 | 第87-90页 |
4.3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抑制 | 第90-100页 |
4.3.1 双二阶陷波滤波器的谐振抑制 | 第90-95页 |
4.3.2 谐振抑制的主动衰减方法 | 第95-97页 |
4.3.3 双驱进给系统的谐振抑制同步方法 | 第97-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双驱进给系统的同步控制试验 | 第101-122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二维双驱进给试验台的同步控制试验 | 第101-111页 |
5.2.1 二维双驱进给试验台的结构和配置参数 | 第101-103页 |
5.2.2 控制算法实现流程 | 第103-104页 |
5.2.3 单轴P-PI跟随性能调试 | 第104-105页 |
5.2.4 基于二维双驱进给试验台的双驱同步控制试验 | 第105-111页 |
5.3 二维双驱进给试验台的线性位移检测试验 | 第111-116页 |
5.3.1 采用激光干涉仪的双驱线性位移检测方案 | 第111-113页 |
5.3.2 双驱线性位移检测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5.4 双丝杠驱动的双夹头进给同步控制试验 | 第116-121页 |
5.4.1 双夹头进给系统的结构和配置参数 | 第116-118页 |
5.4.2 基于双夹头进给的双驱同步控制试验 | 第118-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2-124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4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