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橡胶树种质资源概述 | 第11-12页 |
1.2 巴西橡胶树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遗传图谱概述 | 第12-13页 |
1.2.2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3页 |
1.2.3 橡胶树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细胞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细胞遗传图谱概述 | 第15页 |
1.3.2 细胞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5-16页 |
1.3.3 细胞遗传图谱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巴西橡胶树细胞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 原位杂交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1 原位杂交的概念及原理 | 第19-20页 |
1.5.2 原位杂交应用 | 第20-21页 |
1.6 原位PCR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6.1 原位PCR概述 | 第21-22页 |
1.6.2 原位PCR应用 | 第22-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7.1 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9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生化试剂 | 第25页 |
2.1.3 主要器材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9页 |
2.2.1 橡胶树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橡胶树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7-29页 |
2.2.3 特异性引物的合成和筛选 | 第29-30页 |
2.2.4 特异性引物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 第30-32页 |
2.2.5 特异性条带回收纯化 | 第32页 |
2.2.6 序列比对 | 第32-33页 |
2.2.7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制备 | 第33页 |
2.2.8 原位PCR操作流程 | 第33-35页 |
2.2.9 荧光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 第35-38页 |
2.2.10 染色体上信号位点的位置计算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3页 |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3.2 遗传标记特异DNA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比对结果 | 第40-42页 |
3.3 巴西橡胶树5号连锁群的8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分析 | 第42-50页 |
3.3.1 gHbCIR637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2-43页 |
3.3.2 gHbCIR486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3-44页 |
3.3.3 gHbCIR208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4-45页 |
3.3.4 gHbCIR495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5-46页 |
3.3.5 gHbCIR657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6-47页 |
3.3.6 gHbCIR566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7-48页 |
3.3.7 gHbCIR461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8-49页 |
3.3.8 gHbCIR240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49-50页 |
3.4 巴西橡胶树10号连锁群4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分析 | 第50-54页 |
3.4.1 gHbCIR113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50-51页 |
3.4.2 gHbCIR347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51-52页 |
3.4.3 gHbCIR570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52-53页 |
3.4.4 M338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53-54页 |
3.5 巴西橡胶树部分遗传标记的双探针原位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3.5.1 第5连锁群的gHbCIR240和第10连锁群的gHbCIR82遗传标记的双探针原位杂交结果 | 第54-55页 |
3.5.2 第10连锁群的gHbCIR347和gHbCIR168遗传标记的双探针原位杂交结果 | 第55-56页 |
3.5.3 第10连锁群的gHbCIR36和gHbCIR82遗传标记的双探针原位杂交结果 | 第56-58页 |
3.6 巴西橡胶树连锁群的物理定位与其对应染色体的整合 | 第58-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4.1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的优化 | 第63页 |
4.2 原位PCR和原位杂交中信号检出率和信号点个数 | 第63页 |
4.3 关于遗传标记与已定位的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的讨论 | 第63-64页 |
4.4 关于含有已定位遗传标记的基因组scaffold的染色体归属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图1 | 第73-75页 |
附图2 | 第75-77页 |
附图3 | 第77-81页 |
附图4 | 第81-82页 |
附图5 | 第82-85页 |
附图6 | 第85-88页 |
附图7 | 第88-89页 |
附图8 | 第89-92页 |
附图9 | 第92-93页 |
附图10 | 第93-96页 |
附图11 | 第96-99页 |
附图12 | 第99-102页 |
附图13 | 第102-105页 |
附图14 | 第105-106页 |
附图15 | 第106-108页 |
附录1:试剂的配制 | 第108-110页 |
附录2:缩略语 | 第110-111页 |
本研究资金来源 | 第11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