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前言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烟气CO_2微藻生物法减排的背景意义 | 第16-19页 |
1.2 烟气CO_2微藻生物法减排的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1 提高碳源溶解度 | 第19-21页 |
1.2.2 调控培养基成分 | 第21-23页 |
1.2.3 优化规模化培养工艺 | 第23-24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25-43页 |
2.1 藻种与培养基 | 第25-27页 |
2.1.1 雨生红球藻株及其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2 微拟球藻株及其培养基 | 第26-27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33页 |
2.3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第33-43页 |
2.3.1 聚乙二醇对CO_2的吸附特性测试 | 第33-34页 |
2.3.2 培养基营养盐浓度测试 | 第34-37页 |
2.3.3 微藻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测试 | 第37-38页 |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试 | 第38-39页 |
2.3.5 微藻生长及其细胞成分测试 | 第39-43页 |
3 聚乙二醇强化烟气CO_2溶解传质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 | 第43-58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纯培养基中聚乙二醇对CO_2的吸附作用 | 第44-47页 |
3.3 聚乙二醇对细胞生长和固定CO_2速率的影响 | 第47-53页 |
3.3.1 聚乙二醇促进CO_2自由扩散进入藻细胞 | 第47-48页 |
3.3.2 聚乙二醇提高微藻生长和固碳速率 | 第48-51页 |
3.3.3 叶绿素的合成和营养盐的利用 | 第51-53页 |
3.4 聚乙二醇促进细胞生长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 | 第53-56页 |
3.4.1 藻细胞分形维数、细胞直径和壁厚的变化 | 第53-54页 |
3.4.2 藻细胞淀粉粒和脂滴的变化 | 第54-56页 |
3.5 聚乙二醇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富集油脂 | 第56-57页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4 柠檬酸铁铵强化烟气CO_2光合转化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柠檬酸铁铵促进雨生红球藻绿色阶段生长固碳 | 第59-64页 |
4.2.1 柠檬酸铁铵促进绿色细胞生物质积累 | 第59-61页 |
4.2.2 柠檬酸铁铵影响绿色细胞色素富集 | 第61-63页 |
4.2.3 柠檬酸铁铵促进绿色细胞生长的光合特性 | 第63-64页 |
4.3 柠檬酸铁铵提高雨生红球藻红色阶段生物质积累 | 第64-68页 |
4.3.1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物质积累 | 第64-66页 |
4.3.2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长的光合特性 | 第66-68页 |
4.4 柠檬酸铁铵促进红色细胞生长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 | 第68-70页 |
4.5 柠檬酸铁铵促进雨生红球藻同时富集油脂和虾青素 | 第70-73页 |
4.6 小结 | 第73-75页 |
5 优化调控生长条件同时提高微藻生长固碳速率和虾青素含量 | 第75-96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雨生红球藻固碳的中试技术工艺 | 第76-78页 |
5.3 绿色阶段优化调控促进雨生红球藻生长固碳 | 第78-86页 |
5.3.1 绿色阶段藻细胞对CO_2的利用 | 第79-80页 |
5.3.2 CO_2浓度影响绿色细胞生长固碳 | 第80-83页 |
5.3.3 硝态氮浓度影响绿色细胞生长固碳 | 第83-86页 |
5.4 红色阶段优化调控促进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 | 第86-93页 |
5.4.1 雨生红球藻对营养盐的利用 | 第87-88页 |
5.4.2 CO_2浓度影响红色阶段虾青素积累 | 第88-91页 |
5.4.3 硝态氮浓度影响红色阶段虾青素积累 | 第91-93页 |
5.5 雨生红球藻光合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中试研究 | 第93-94页 |
5.6 小结 | 第94-96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6.2 创新点 | 第97-9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