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天线:按各种结构形式分论文

基于开口缝隙印制天线的分析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微带缝隙天线概述第13-20页
        1.2.1 宽缝隙天线第13-15页
        1.2.2 窄缝隙天线第15-16页
        1.2.3 四分之一波长开口缝隙天线第16-20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3页
第二章 天线的理论与设计基础第23-36页
    2.1 天线的基本电参数第23-26页
        2.1.1 方向图与方向系数第23-24页
        2.1.2 反射系数与电压驻波比第24页
        2.1.3 效率与增益第24-25页
        2.1.4 带宽第25-26页
    2.2 缝隙天线工作机理第26-30页
        2.2.1 巴比涅-布克原理第26-27页
        2.2.2 缝隙天线的辐射场第27-29页
        2.2.3 缝隙天线的输入阻抗第29-30页
    2.3 矩量法与本征模理论第30-34页
        2.3.1 矩量法与本征电流第31页
        2.3.2 本征模分析微带缝隙天线第31-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三章 馈电方式对开口缝隙天线的影响第36-64页
    3.1 开口缝隙天线第37-44页
        3.1.1 介质基板尺寸的影响第37-39页
        3.1.2 缝隙尺寸的影响第39-42页
        3.1.3 波端口开口缝隙天线性能第42-44页
    3.2 微带耦合底馈开口窄缝天线第44-52页
        3.2.1 微带馈线终端开路的开口缝隙天线第44-48页
        3.2.2 微带馈线终端短路的开口缝隙天线第48-51页
        3.2.3 天线辐射性能第51-52页
    3.3 同轴线馈电开口缝隙天线第52-59页
        3.3.1 同轴线内导体垂直于缝隙口第53-55页
        3.3.2 同轴线内导体倾斜于缝隙口第55-58页
        3.3.3 同轴线馈电缝隙天线的辐射特性第58-59页
    3.4 基于SMA接头直接馈电的开口缝隙天线第59-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四章 多腔耦合三频印制缝隙天线第64-82页
    4.1 天线结构的演变与设计第64-67页
        4.1.1 天线结构的演变第64-65页
        4.1.2 天线设计第65-67页
    4.2 天线的工作频带第67-69页
        4.2.1 阻抗频率特性第67页
        4.2.2 驻波场分布第67-69页
    4.3 天线辐射场第69-72页
    4.4 谐振腔的耦合作用第72-78页
        4.4.1 驻波场分布与主谐振器第72-74页
        4.4.2 耦合作用的影响第74-76页
        4.4.3 谐振频点主谐振器的确证第76-78页
    4.5 耦合谐振腔的辐射第78-80页
        4.5.1 中频段辐射源的动态特性第78-80页
        4.5.2 高频段辐射源的动态特性第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2页
第五章 基于开口缝隙的四端口天线第82-103页
    5.1 简单四端口开口缝隙天线第83-87页
        5.1.1 天线结构第83-85页
        5.1.2 天线的端口散射参数第85-86页
        5.1.3 天线的辐射特性第86-87页
    5.2 带开口“十”字缝隙的四端口天线第87-93页
        5.2.1 天线结构第88页
        5.2.2 “十”字缝隙宽度对端口隔离度影响第88-90页
        5.2.3 天线的端口散射参数第90-92页
        5.2.4 天线的辐射特性第92-93页
    5.3 带内部“十”字形缝隙的天线第93-99页
        5.3.1 天线结构第93-94页
        5.3.2 隔离缝隙长度对端口隔离度影响第94-95页
        5.3.3 天线的端口散射参数第95-97页
        5.3.4 天线的辐射特性第97-99页
    5.4 天线的特征模电流第99-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lack-Scholes模型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研究--以东方雨虹可转债为例
下一篇:丹东港集团债务违约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