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35页 |
1.2.1 GO在水泥基体中的分散性 | 第13-20页 |
1.2.2 GO对水泥拌合物工作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3 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1-25页 |
1.2.4 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5 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 第26-34页 |
1.2.6 GO/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 | 第34-35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GO改性剂的选择及其分散机理 | 第38-64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试验原料 | 第38-42页 |
2.2.1 GO | 第38-40页 |
2.2.2 水泥浆体孔溶液 | 第40-41页 |
2.2.3 减水剂 | 第41-42页 |
2.3 GO在水泥浆体孔溶液中的团聚行为 | 第42-44页 |
2.4 碱性环境对GO官能团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 LS、PNS、PC改性剂的选择 | 第45-53页 |
2.5.1 LS、PNS、PC改性GO在孔溶液中的分散性 | 第45-47页 |
2.5.2 LS、PNS、PC在GO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47-53页 |
2.6 PC@GO在孔溶液中的分散机理 | 第53-58页 |
2.6.1 PC@GO在孔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 | 第53-56页 |
2.6.2 PC@GO在孔溶液中Zeta电位变化 | 第56-57页 |
2.6.3 PC@GO在孔溶液中的分散机理总结 | 第57-58页 |
2.7 PC@GO对水泥浆流动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2.8 小结 | 第61-64页 |
第三章 PC@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64-80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4-66页 |
3.2.1 原料 | 第64页 |
3.2.2 制备方法 | 第64-66页 |
3.3 PC@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6-74页 |
3.3.1 PC@GO对水泥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2 GO团聚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3 PC@GO掺量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3.3.4 水灰比对PC@GO强化效果的影响 | 第71-74页 |
3.4 PC@GO对水泥基复合材料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74-78页 |
3.5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PC@GO强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机理 | 第80-112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PC@GO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第80-88页 |
4.3 PC@GO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88-96页 |
4.3.1 PC@GO对毛细孔结构的影响 | 第89-93页 |
4.3.2 PC@GO对凝胶孔结构的影响 | 第93-96页 |
4.4 PC@GO对C-S-H凝胶结构的影响 | 第96-105页 |
4.4.1 PC@GO与C-S-H凝胶的相互作用 | 第97-100页 |
4.4.2 PC@GO对C-S-H凝胶聚合度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4.4.3 GO修饰C-S-H凝胶的3D网络结构 | 第103-105页 |
4.5 PC@GO对微裂纹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6 PC@GO对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7 PC@GO强化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机理总结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PC@GO/SiO_2NPs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协同强化作用 | 第112-128页 |
5.1 引言 | 第112页 |
5.2 试验与表征 | 第112-116页 |
5.2.1 试验原料 | 第112-113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113-115页 |
5.2.3 测试表征方法 | 第115-11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6页 |
5.3.1 PC@GO/SiO_2NPs分散性 | 第116-117页 |
5.3.2 PC@GO/SiO_2NPs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3.3 PC@GO/SiO_2NPs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第120-125页 |
5.3.4 PC@GO/SiO_2NPs协同强化机理 | 第125-126页 |
5.4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