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三 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一 绿色信贷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5页 | 
| 二 绿色信贷的相关定性研究 | 第15-16页 | 
| 三 绿色信贷的相关定量研究 | 第16-17页 | 
| 四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绿色信贷实施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一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 第18-19页 | 
| 二 赤道原则 | 第19-21页 | 
| (一)赤道原则分类 | 第19-20页 | 
| (二)赤道原则流程 | 第20-21页 | 
| 三 企业社会责任 | 第21-24页 |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 | 第21-22页 | 
| (二)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实践及对环境影响机制分析 | 第24-42页 | 
| 一 国外绿色信贷发展实践 | 第24-28页 | 
| (一)法律法规 | 第24-25页 | 
| (二)政策激励 | 第25-26页 | 
| (三)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 第26-27页 | 
| (四)绿色信贷产品 | 第27-28页 | 
| 二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实践 | 第28-34页 | 
| (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 (二)我国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 第31页 | 
| (三)我国绿色信贷产品 | 第31-32页 | 
| (四)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现状 | 第32-34页 | 
| 三 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实践对比 | 第34-35页 | 
| 四 我国绿色信贷体系的不足 | 第35-38页 | 
|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5-36页 | 
| (二)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 第36页 | 
| (三)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 (四)缺乏统一实施标准 | 第37页 | 
| (五)产品定位单一,专业团队缺失 | 第37-38页 | 
| 五 绿色信贷影响环境的机制 | 第38-42页 | 
| (一)直接影响 | 第38页 | 
| (二)间接影响 | 第38-39页 | 
| (三)循环影响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绿色信贷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4页 | 
| 一 数据的选取 | 第42-44页 | 
| (一)自变量的选取 | 第42-43页 | 
| (二)因变量的选取 | 第43-44页 | 
| 二 方法及模型介绍 | 第44-46页 | 
|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4-45页 | 
| (二)var模型 | 第45-46页 | 
| 三 数据的预处理 | 第46-47页 | 
| 四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7-48页 | 
| 五 var模型分析 | 第48-51页 | 
| 六 实证结论 | 第51-54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 一 结论 | 第54-55页 | 
| 二 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5页 | 
|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 第55-56页 | 
|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56页 | 
| (四)统一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机制 | 第56页 | 
| (五)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培养专业团队人才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