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及检测技术 | 第11-14页 |
1.2.1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2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1.2.3 核磁共振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3 微型核磁共振诊断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微型核磁共振装置及关键部件 | 第14-18页 |
1.3.2 核磁共振诊断仪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立项依据 | 第20页 |
1.4.2 经费来源 | 第20页 |
1.4.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微型核磁共振探头设计的理论研究 | 第22-38页 |
2.1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机理 | 第22-25页 |
2.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1.2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 | 第24-25页 |
2.2 微型核磁共振检测装置的体系构成 | 第25-26页 |
2.3 微型核磁共振探头线圈理论 | 第26-32页 |
2.3.1 线圈选型与电磁场分析 | 第26-28页 |
2.3.2 微型螺线管线圈理论计算 | 第28-32页 |
2.4 线圈参数设计优化 | 第32-38页 |
2.4.1 相对信噪比优化分析 | 第32-34页 |
2.4.2 品质因数优化分析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多层微流控核磁共振探头的设计与制作 | 第38-54页 |
3.1 多层微流控核磁共振探头的设计 | 第38-41页 |
3.1.1 性能需求 | 第38页 |
3.1.2 结构设计 | 第38-41页 |
3.2 多层微流控核磁共振探头的制作 | 第41-46页 |
3.2.1 探头器件制作工艺 | 第41-44页 |
3.2.2 制作流程 | 第44-45页 |
3.2.3 制作工艺的优化 | 第45-46页 |
3.3 多层微流控核磁共振探头的性能表征 | 第46-51页 |
3.3.1 几何参数表征 | 第46-47页 |
3.3.2 电参数表征 | 第47-50页 |
3.3.3 匹配调谐 | 第50-51页 |
3.4 探头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3.4.1 校正探头周围固体材料 | 第51-52页 |
3.4.2 三种微型螺线管线圈探头性能对比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微型核磁共振诊断仪的设计搭建与性能测试 | 第54-68页 |
4.1 微型核磁共振诊断仪平台的设计搭建 | 第54-57页 |
4.1.1 平台需求分析 | 第54页 |
4.1.2 部件选择 | 第54-55页 |
4.1.3 结构设计 | 第55-57页 |
4.2 平台性能测试 | 第57-63页 |
4.2.1 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57-60页 |
4.2.2 纵向弛豫时间与横向弛豫时间的测量 | 第60-62页 |
4.2.3 五水硫酸铜横向弛豫时间对比测试 | 第62-63页 |
4.3 磁性纳米粒子性质测试 | 第63-68页 |
4.3.1 磁性纳米粒子应用机理 | 第63-64页 |
4.3.2 不同粒径磁性纳米粒子横向弛豫时间测试 | 第64-65页 |
4.3.3 磁性纳米粒子稳定性测试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微型核磁共振诊断仪检测肿瘤标志物 | 第68-86页 |
5.1 实验准备 | 第68-71页 |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8-69页 |
5.1.2 肿瘤标志物糖蛋白 | 第69-70页 |
5.1.3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70页 |
5.1.4 磁性纳米粒子的选用 | 第70-71页 |
5.2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6页 |
5.2.1 合成过程与存在问题 | 第71-72页 |
5.2.2 过程参数优化 | 第72-75页 |
5.2.3 免疫磁性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5-76页 |
5.3 微型核磁共振诊断仪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6-80页 |
5.3.1 检测方法的机理 | 第76-77页 |
5.3.2 反应参数优化研究 | 第77-79页 |
5.3.3 IgG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 | 第79-80页 |
5.4 跨膜糖蛋白MUC1的检测 | 第80-82页 |
5.4.1 Anti-MUC1-MNPs的合成与表征 | 第80页 |
5.4.2 MUC1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 第80-82页 |
5.5 乳腺癌细胞MCF-7的检测 | 第82-86页 |
5.5.1 器件及检测方法的生物兼容性测试 | 第82-84页 |
5.5.2 MCF-7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作者简介(包括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就)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