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双氨基联三唑及其衍生物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8页
    1.1 引论第9页
    1.2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9-10页
    1.3 配合物合成的方法及影响因素第10-15页
        1.3.1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0-13页
        1.3.2 配合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3.3 金属中心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4页
        1.3.4 配体的设计第14-15页
    1.4 三唑类及联三唑类配体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4.1 取代基三唑类配体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2 氨基三唑类配体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第20-22页
    参考文献第22-28页
第二章 基于双氨基联三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第28-54页
    2.1 实验部分第28-34页
        2.1.1 仪器和试剂第28-29页
        2.1.2 配合物(1)~(8)的合成第29-30页
        2.1.3 配合物(1)~(8)的测定及结构解析第30-34页
        2.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第34页
        2.1.5 稳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第34页
        2.1.6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3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4-48页
        2.2.1 配合物(1)~(8)的结构描述第34-40页
        2.2.2 配合物(1)、(2)、(4)~(7)的粉末衍射分析第40-41页
        2.2.3 配合物(1)、(2)、(4)~(7)的热重分析第41-43页
        2.2.4 配合物(5)的磁性研究第43页
        2.2.5 配体H_2L~1以及配合物(1)~(7)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3页
        2.2.6 配合物(1)~(2)与BSA相互作用性质的测定第43-48页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第三章 模板法合成双三唑大环配体配合物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第54-70页
    3.1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1.1 仪器和试剂第54页
        3.1.2 配合物(9)~(11)的合成第54-55页
        3.1.3 配合物(9)~(11)的测定及结构解析第55-56页
        3.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第56-57页
        3.1.5 稳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第57页
        3.1.6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5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3.2.1 模板法合成大环配体金属配合物的探索第57-58页
        3.2.2 配合物(9)~(11)的结构描述第58-59页
        3.2.3 配合物(9)~(11)的粉末衍射分析第59页
        3.2.4 配合物(9)~(11)的热重分析第59-60页
        3.2.5 配合物(11)的磁性研究第60-61页
        3.2.6 配合物(9)~(11)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1页
        3.2.7 配合物(9)~(11)与BSA相互作用性质的测定第61-66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四章 酰胺化修饰双氨基联三唑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第70-98页
    4.1 双乙酰胺基联三氮唑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第70-82页
        4.1.1 实验部分第70-74页
            4.1.1.1 仪器和试剂第70-71页
            4.1.1.2 双乙酰胺基联三氮唑配体(H_2L~3)的合成第71页
            4.1.1.3 配合物(12)~(13)的合成第71-72页
            4.1.1.4 配合物(12)~(13)的测定及结构解析第72-73页
            4.1.1.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第73页
            4.1.1.6 稳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第73-74页
            4.1.1.7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74页
        4.1.2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4.1.2.1 配合物(12)~(13)的结构描述第74-76页
            4.1.2.2 配合物(12)~(13)的粉末衍射分析第76-77页
            4.1.2.3 配合物(12)的热重分析第77页
            4.1.2.4 配合物(12)的磁性研究第77-78页
            4.1.2.5 配合物(12)~(13)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8页
            4.1.2.6 配合物(13)与BSA相互作用性质的测定第78-81页
        4.1.3 小结第81-82页
    4.2 单边酰胺化双氨基联三唑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第82-96页
        4.2.1 实验部分第82-87页
            4.2.1.1 仪器和试剂第82页
            4.2.1.2 配合物(14)~(16)的合成第82-83页
            4.2.1.3 利用配合物(14)~(16)为中间体分步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第83-85页
            4.2.1.4 配合物(14)~(16)的测定及结构解析第85-87页
            4.2.1.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第87页
            4.2.1.6 稳态荧光猝灭光谱测定第87页
            4.2.1.7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87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87-95页
            4.2.2.1 配合物(14)~(16)的结构描述第87-90页
            4.2.2.2 配合物(14)~(15)的粉末衍射分析第90页
            4.2.2.3 配合物(14)~(15)的热重分析第90-91页
            4.2.2.4 配合物(14)~(15)的红外光谱分析第91页
            4.2.2.5 配合物(14)与BSA相互作用性质的测定第91-95页
        4.2.3 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全文总结第98-100页
附录Ⅰ: 配体H_2L~1,H_2L~3以及配合物(1)~(7),(9)~(15)的红外光谱图第100-106页
附录Ⅱ: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学传感和微流控芯片电泳检测博来霉素、S1酶和γ-干扰素的新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吡啶三氮唑基配体3d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