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光学生物传感分析 | 第12-17页 |
1.2.1 荧光传感分析 | 第12-14页 |
1.2.2 比色传感分析 | 第14-16页 |
1.2.2.1 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构建的比色传感体系 | 第14-15页 |
1.2.2.2 基于ABTS-H_2O_2反应构建的比色传感体系 | 第15-16页 |
1.2.3 其他光学传感体系 | 第16-17页 |
1.3 类石墨烯二维层状纳米材料在光学生物传感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 微流控芯片技术 | 第19-30页 |
1.4.1 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27页 |
1.4.2.1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2.2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2.3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药物分析和筛选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2.4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2.5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其他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3 信号放大技术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1.4.3.1 基于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技术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3.2 基于核酸的信号放大技术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4页 |
第二章 基于二硫化钨纳米片的荧光猝灭平台用于博来霉素和S1核酸酶活性的检测 | 第44-65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2.2.2 溶液配制 | 第46页 |
2.2.3 博来霉素的检测 | 第46页 |
2.2.4 S1核酸酶的检测 | 第46-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2.3.1 方法设计及实验原理 | 第47页 |
2.3.2 二硫化钨纳米片和氧化石墨烯对F-ssDNA猝灭能力差别的验证 | 第47-48页 |
2.3.3 可行性实验 | 第48-49页 |
2.3.4 博来霉素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2.3.4.1 二硫化钨纳米片用量的优化 | 第50页 |
2.3.4.2 二硫化钨纳米片猝灭动力学研究 | 第50-51页 |
2.3.4.3 裂解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1-52页 |
2.3.4.4 不同金属离子对博来霉素检测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2.3.5 S1酶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52-54页 |
2.3.5.1 二硫化钨纳米片用量的优化 | 第52-53页 |
2.3.5.2 酶水解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3-54页 |
2.3.6 博来霉素的检测 | 第54-56页 |
2.3.7 S1酶的检测 | 第56-58页 |
2.3.8 特异性分析 | 第58-60页 |
2.3.8.1 博来霉素检测的特异性分析 | 第58-59页 |
2.3.8.2 S1酶检测的特异性分析 | 第59-60页 |
2.3.9 人血清样品分析 | 第60-61页 |
2.4 结论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三章 基于博来霉素增强Fe(Ⅱ)-H_2O_2-ABTS反应比色法检测博来霉素 | 第65-77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66页 |
3.2.3 人血清样品的预处理 | 第66页 |
3.2.4 博来霉素的检测 | 第66页 |
3.2.5 吸光度测定 | 第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3.3.1 方法设计及实验原理 | 第66-67页 |
3.3.2 可行性实验 | 第67-69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9-71页 |
3.3.3.1 pH的优化 | 第69-70页 |
3.3.3.2 温度和时间的优化 | 第70-71页 |
3.3.3.3 不同金属离子对博来霉素检测活性的影响 | 第71页 |
3.3.4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灵敏度 | 第71-73页 |
3.3.5 特异性分析 | 第73页 |
3.3.6 人血清样品分析 | 第73-74页 |
3.4 结论 | 第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平台高灵敏检测S1核酸酶活性和抑制剂 | 第77-94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4.2.1 仪器 | 第77-78页 |
4.2.2 试剂与溶液 | 第78-79页 |
4.2.3 样品制备 | 第79页 |
4.2.4 微芯片电泳过程 | 第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4.3.1 原理设计 | 第79-80页 |
4.3.2 电泳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80-83页 |
4.3.2.1 分离电压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2.2 电泳缓冲溶液pH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2.3 电泳缓冲介质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82页 |
4.3.2.4 SDS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3 酶水解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83-84页 |
4.3.4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84页 |
4.3.5 S1核酸酶活性检测 | 第84页 |
4.3.6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精密度考察 | 第84-86页 |
4.3.7 S1酶抑制剂的考察 | 第86-87页 |
4.3.8 特异性分析 | 第87-88页 |
4.3.9 人血清样品分析 | 第88-89页 |
4.4 结论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五章 基于T7核酸外切酶信号放大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人血浆中的IFN-γ | 第94-110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95页 |
5.2.2 试剂与溶液 | 第95页 |
5.2.3 样品制备 | 第95-96页 |
5.2.4 微芯片电泳过程 | 第96页 |
5.2.5 凝胶电泳试验 | 第9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6页 |
5.3.1 方法设计及实验原理 | 第96-97页 |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 | 第97-98页 |
5.3.3 电泳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98-101页 |
5.3.3.1 分离电压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3.2 电泳缓冲溶液pH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3.3 电泳缓冲介质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3.4 SDS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101页 |
5.3.4 T7 Exo用量的优化 | 第101页 |
5.3.5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101-102页 |
5.3.6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102页 |
5.3.7 IFN-γ标准样品分析 | 第102-104页 |
5.3.8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精密度考察 | 第104页 |
5.3.9 特异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5.3.10 人血浆中IFN-γ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5.4 结论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