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猪链球菌2型HP1330的功能与促炎机制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表(Abbreviation)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1 猪链球菌及猪链球菌病第13-19页
        1.1.1 前言第13-14页
        1.1.2 病原学及血清型第14-15页
        1.1.3 流行病学第15-17页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7-19页
    1.2 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制第19-25页
        1.2.1 猪链球菌在宿主上皮细胞中的黏附和侵入第19-21页
        1.2.2 猪链球菌在宿主血液中的生存与扩散第21-23页
        1.2.3 猪链球菌引起宿主产生过度的炎性反应第23-25页
    1.3 猪链球菌及猪链球菌病的防治第25-27页
        1.3.1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现状第25-26页
        1.3.2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第26-27页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第27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57页
    2.1 实验材料及准备第28-33页
        2.1.1 菌种与质粒第28页
        2.1.2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1.3 实验仪器第29-30页
        2.1.4 培养基的制备第30页
        2.1.5 抗生素和缓冲液的配制第30-31页
        2.1.6 蛋白表达和纯化相关试剂第31页
        2.1.7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关试剂第31-32页
        2.1.8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第32页
        2.1.9 ELISA相关试剂第32-33页
        2.1.10 实验动物及细胞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57页
        2.2.1 菌株培养条件第33-34页
        2.2.2 重组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4-42页
        2.2.3 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第42-47页
        2.2.4 细胞株的培养及传代第47页
        2.2.5 重组蛋白促炎活性的检测第47-52页
        2.2.6 缺失突变体△1330的构建第52页
        2.2.7 缺失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2页
        2.2.8 缺失突变株致炎效果的检测第52-53页
        2.2.9 缺失突变株毒力的测定第53页
        2.2.10 缺失突变株感染小鼠后细胞因子的检测第53-54页
        2.2.11 缺失突变株组织含菌量的测定第54页
        2.2.12 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感染后体内细胞因子的测定第54-55页
        2.2.13 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革兰氏染色镜检第55页
        2.2.14 细菌肽聚糖的提取第55-56页
        2.2.15 HP1330酶学底物的鉴定第56-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71页
    3.1 HP1330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页
    3.2 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及Western Blot验证第57-58页
    3.3 重组蛋白1330中LPS的测定第58-59页
    3.4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第59页
    3.5 重组蛋白促炎效果的检测第59-61页
        3.5.1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P1330促炎功能第60页
        3.5.2 Elisa检测HP1330促炎功能第60-61页
    3.6 重组蛋白促炎信号通路的检测第61-63页
    3.7 重组蛋白信号通路受体的检测第63-64页
    3.8 缺失突变株△1330的鉴定第64页
    3.9 缺失突变株△1330与SC19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4-65页
    3.10 缺失突变株△1330与SC19革兰氏染色第65-67页
    3.11 缺失突变株△1330毒力的评价第67页
    3.12 缺失突变株△1330致炎效果的体外评价第67-68页
    3.13 缺失突变株△1330感染小鼠后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第68-69页
    3.14 体内组织含菌量测定第69-70页
    3.15 HP1330底物的鉴定第70-71页
4. 讨论第71-75页
    4.1 HP1330的促炎活性及促炎机制的探索第72-73页
    4.2 △1330与野生菌SC19在致炎能力上与形态学上的差异第73-75页
5.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野油菜黄单胞菌β-酮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下一篇:丁香假单胞菌MB03中线虫致病因子的筛选与功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