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基本案情介绍 | 第9-10页 |
3 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3.1 陆勇的代购行为是否构成销售行为 | 第10页 |
3.2 陆勇代购的境外仿制药是否宜认定为假药 | 第10-11页 |
3.3 陆勇代购境外仿制药是否触犯其他罪名 | 第11页 |
3.4 陆勇代购境外仿制药的出罪路径 | 第11-12页 |
4 法理分析 | 第12-29页 |
4.1 代购境外仿制药案件审判情况概述 | 第12-18页 |
4.1.1 案件罪名分布 | 第12-16页 |
4.1.2 陆勇案与其他案件的异同 | 第16-17页 |
4.1.3 司法实践中代购境外仿制药案件涉及的问题 | 第17-18页 |
4.2 代购境外仿制药的行为性质认定分析 | 第18-23页 |
4.2.1 销售假药罪 | 第18-21页 |
4.2.2 非法经营罪 | 第21-22页 |
4.2.3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 第22-23页 |
4.3 陆勇案的出罪路径探讨 | 第23-29页 |
4.3.1 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探讨陆勇案的出罪可能性 | 第23-25页 |
4.3.2 运用常识、常理、常情理论探讨陆勇案的出罪可能性 | 第25-26页 |
4.3.3 运用刑法谦抑性理论探讨陆勇案的出罪可能性 | 第26-27页 |
4.3.4 运用但书条款探讨陆勇案的出罪可能性 | 第27-28页 |
4.3.5 出罪路径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5 案件结论与分析 | 第29-32页 |
5.1 陆勇的代购行为不构成销售 | 第29页 |
5.2 境外仿制药不属于刑法规定的假药 | 第29页 |
5.3 陆勇不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 第29-30页 |
5.4 陆勇的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 | 第30页 |
5.5 陆勇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符合常识、常理、常情的要求 | 第30-31页 |
5.6 陆勇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 | 第31-32页 |
6 余思 | 第32-35页 |
6.1 完善司法解释、明确境外仿制药的性质 | 第32页 |
6.2 统一司法判决标准、维护法的统一性及稳定性 | 第32-33页 |
6.3 将期待可能性理论纳入我国刑法体系 | 第33页 |
6.4 谨慎适用但书条款为代购境外仿制药行为出罪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