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传质特性及性能强化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第11-16页
        1.2.1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第11-13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3-16页
    1.3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研究现状第16-25页
        1.3.1 光催化剂第16-21页
        1.3.2 光阳极催化层结构第21-23页
        1.3.3 膜材料第23页
        1.3.4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结构第23-25页
    1.4 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内部能质传输过程第25-27页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第27-29页
        1.5.1 已有研究工作不足第27页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2 实验系统及方法第29-39页
    2.1 化学试剂第29-30页
    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3 电解液的制备第30-31页
        2.3.1 阳极电解液的制备第30-31页
        2.3.2 阴极电解液的制备第31页
    2.4 质子交换膜的处理第31-32页
    2.5 光阳极催化剂的表征第32-33页
    2.6 容积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制备和实验系统第33-34页
        2.6.1 容积式电池的设计及组装第33-34页
        2.6.2 实验系统第34页
    2.7 微型连续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制备和实验系统第34-36页
        2.7.1 微型电池结构第34-35页
        2.7.2 实验系统第35-36页
    2.8 钒离子转化速率第36页
    2.9 本章小结第36-39页
3 容积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第39-4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光阳极的制备第39-40页
    3.3 光阳极催化层的表征与结果分析第40-42页
        3.3.1 FE-SEM分析第40-42页
        3.3.2 XRD分析第42页
    3.4 容积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性能研究第42-47页
        3.4.1 光响应曲线第42-43页
        3.4.2 长时间充电性能第43-44页
        3.4.3 光强的影响第44-45页
        3.4.4 钒离子浓度的影响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微型连续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第49-5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光阳极的制备第49页
    4.3 微型连续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性能测试第49-55页
        4.3.1 容积式和微型连续式光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的EIS对比第49-50页
        4.3.2 光响应特性第50-51页
        4.3.3 质子交换膜膜厚的影响第51-53页
        4.3.4 光强的影响第53-54页
        4.3.5 钒离子浓度的影响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具有复合纳米结构光阳极的微型连续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第57-69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合成及光阳极的制备第57-58页
        5.2.1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合成第57页
        5.2.2 光阳极的制备第57-58页
    5.3 光阳极催化剂的表征与结果分析第58-63页
        5.3.1 光催化剂表征第58-60页
        5.3.2 XRD分析第60页
        5.3.3 比表面积分析第60-62页
        5.3.4 光阳极表征第62-63页
    5.4 性能测试第63-68页
        5.4.1 光响应曲线第63-64页
        5.4.2 长时间充电性能第64-65页
        5.4.3 光强的影响第65-66页
        5.4.4 钒离子浓度的影响第66-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具有氮掺杂二氧化钛光阳极的微型连续式光电催化全钒液流电池..第69-83页
    6.1 引言第69页
    6.2 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合成和光阳极的制备第69-70页
        6.2.1 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合成第69页
        6.2.2 光阳极的制备第69-70页
    6.3 光阳极催化剂的表征与结果分析第70-76页
        6.3.1 UV-vis吸收光谱分析第70-71页
        6.3.2 TEM分析第71页
        6.3.3 XRD分析第71-72页
        6.3.4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分析第72-74页
        6.3.5 XPS图谱分析第74-75页
        6.3.6 光阳极形貌第75-76页
    6.4 具有氮掺杂二氧化钛光阳极μVPEC性能测试第76-81页
        6.4.1 光响应特性和长时间充电性能第76-78页
        6.4.2 光强的影响第78-79页
        6.4.3 钒离子浓度的影响第79-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3-87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83-84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84-85页
    7.3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附录第97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7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7页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却通道位置对空冷型PV/T系统传热特性和热电转换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元金属氧化物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