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3页 |
1.3.1 在线医疗社区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3.2 知识贡献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2-33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38-4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40-58页 |
2.1 在线医疗社区的相关概念 | 第40-48页 |
2.1.1 在线医疗社区的内涵 | 第40-42页 |
2.1.2 在线医疗社区的类型 | 第42-44页 |
2.1.3 在线医疗社区的特征 | 第44-46页 |
2.1.4 在线医疗社区的用户 | 第46-48页 |
2.2 知识贡献的相关概念 | 第48-53页 |
2.2.1 知识的内涵和分类 | 第48-50页 |
2.2.2 知识共享的内涵和过程 | 第50-52页 |
2.2.3 知识贡献的内涵 | 第52-53页 |
2.3 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53-54页 |
2.4 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 | 第54-55页 |
2.5 知识评价理论 | 第55-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过程分析 | 第58-76页 |
3.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内涵和特征 | 第58-63页 |
3.1.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内涵 | 第58-59页 |
3.1.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特征 | 第59-63页 |
3.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构成要素 | 第63-68页 |
3.2.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主体 | 第63-65页 |
3.2.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客体 | 第65-66页 |
3.2.3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的方式 | 第66-68页 |
3.3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过程 | 第68-70页 |
3.4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流转模型 | 第70-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机理分析 | 第76-106页 |
4.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第76-78页 |
4.1.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概念 | 第76-77页 |
4.1.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特征 | 第77-78页 |
4.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需求分析 | 第78-83页 |
4.2.1 知识贡献行为需求的内涵和特征 | 第78-79页 |
4.2.2 知识贡献行为需求的内容和层次结构 | 第79-83页 |
4.3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动机分析 | 第83-99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83-84页 |
4.3.2 样本选择与构成 | 第84-86页 |
4.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86-88页 |
4.3.4 范畴编码 | 第88-95页 |
4.3.5 动机分析 | 第95-99页 |
4.4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形成演进 | 第99-103页 |
4.4.1 行为认知阶段 | 第100-101页 |
4.4.2 情感集聚阶段 | 第101-102页 |
4.4.3 产生意愿和行动阶段 | 第102页 |
4.4.4 形成习惯或退出阶段 | 第102-103页 |
4.5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机理模型 | 第103-10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46页 |
5.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 第106-114页 |
5.1.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第106-108页 |
5.1.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 | 第108-114页 |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114-124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114-122页 |
5.2.2 数据收集 | 第122-124页 |
5.3 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 第124-138页 |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4-127页 |
5.3.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 第127-132页 |
5.3.3 调节变量效应分析 | 第132-138页 |
5.4 讨论分析 | 第138-144页 |
5.4.1 检验模型结论 | 第138-139页 |
5.4.2 分析与讨论 | 第139-1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6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146-164页 |
6.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评价的内涵 | 第146-148页 |
6.1.1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的概念 | 第146-147页 |
6.1.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评价的内涵 | 第147-148页 |
6.2 知识贡献度评价目标及过程 | 第148-150页 |
6.2.1 评价目标 | 第149页 |
6.2.2 评价过程 | 第149-150页 |
6.3 知识贡献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150-161页 |
6.3.1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第150-152页 |
6.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第152-160页 |
6.3.3 评价指标释义 | 第160-161页 |
6.4 评价方法 | 第161-1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7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评价应用研究 | 第164-186页 |
7.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第164-166页 |
7.1.1 数据来源 | 第164-165页 |
7.1.2 样本选择 | 第165-166页 |
7.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度熵权TOPSIS评价模型 | 第166-172页 |
7.2.1 指标分析及优化 | 第166-170页 |
7.2.2 熵权TOPSIS评价模型算法 | 第170-172页 |
7.3 评价过程 | 第172-177页 |
7.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77-18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3-186页 |
第8章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促进策略 | 第186-196页 |
8.1 开放友好的制度环境保障 | 第186-188页 |
8.2 面向用户细分的知识贡献激励 | 第188-189页 |
8.3 针对需求满足用户绩效期望 | 第189-190页 |
8.4 全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 | 第190-192页 |
8.5 培养用户形成“互联网+医疗”思维 | 第192-194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96-200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96-199页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6页 |
附录 | 第216-22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220-222页 |
致谢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