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丰富交互设计环境中的用户体验 | 第10页 |
1.2.2 完善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0-11页 |
1.2.3 实现用户体验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3.2 归纳演绎法 | 第11页 |
1.3.3 调查研究法 | 第11-12页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4.1 概念厘定 | 第12-14页 |
1.4.2 交互设计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4 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方式 | 第16-17页 |
1.4.5 增强现实技术的用户体验 | 第17-18页 |
1.4.6 增强现实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运用 | 第18-19页 |
1.4.7 小结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公共服务领域交互设计意义与原则 | 第22-31页 |
2.1 公共服务领域交互中的作用 | 第22-28页 |
2.1.1 丰富使用体验 | 第22-24页 |
2.1.2 增强感官体验 | 第24-25页 |
2.1.3 加强服务体验 | 第25-26页 |
2.1.4 提升情感体验 | 第26-28页 |
2.2 公共服务领域交互设计原则 | 第28-31页 |
2.2.1 信息整合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2.2 对应的设计原则 | 第29页 |
2.2.3 象征的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2.2.4 动态化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3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公共服务领域交互需求调研与分析 | 第31-47页 |
3.1 访谈与观察研究 | 第31-32页 |
3.1.1 访谈框架与脚本 | 第31-32页 |
3.1.2 实地观察调研 | 第32页 |
3.2 问卷调查研究 | 第32-39页 |
3.2.1 地铁站交互设计的用户需要程度调研 | 第32-34页 |
3.2.2 地铁站交互设计的用户需求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3.2.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38页 |
3.2.4 珠江路地铁站乘客需求总结 | 第38-39页 |
3.3 建立典型用户模型 | 第39-42页 |
3.4 珠江路糖果车站环境分析 | 第42-45页 |
3.4.1 声音环境 | 第42-43页 |
3.4.2 照明环境 | 第43-44页 |
3.4.3 视觉环境 | 第44页 |
3.4.4 空气环境 | 第44页 |
3.4.5 媒介环境 | 第44-45页 |
3.5 珠江路糖果车站乘客行为分析 | 第45-47页 |
3.5.1 乘客的流线行为目的 | 第45页 |
3.5.2 乘客的实时状态 | 第45-47页 |
4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糖果车站“视界”app目标与功能设定 | 第47-56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47-48页 |
4.2 设计目标 | 第48-49页 |
4.3 内容策划 | 第49-51页 |
4.4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视界”app功能设定 | 第51-54页 |
4.5 操作流程 | 第54-56页 |
5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糖果车站交互设计呈现 | 第56-75页 |
5.1 “视界”app设计呈现 | 第56-60页 |
5.2 增强现实场景设计 | 第60-62页 |
5.3 糖果故事 | 第62-68页 |
5.3.1 人物形象设计 | 第62页 |
5.3.2 “糖果故事”画册设计 | 第62-65页 |
5.3.3 识别图设计 | 第65-66页 |
5.3.4 增强现实设计成果展示 | 第66-68页 |
5.4 地铁课堂 | 第68-73页 |
5.4.1 人物形象设计 | 第68-70页 |
5.4.2 识别图设计 | 第70-71页 |
5.4.3 增强现实场景示意图 | 第71-72页 |
5.4.4 成果展示图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设计实践可用性测试评估 | 第75-7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77-7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附录A 用户访谈脚本 | 第83-84页 |
附录B 用户需求问卷调研 | 第84-86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