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东北三地主要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3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细根第15-16页
        1.2.2 细根功能性状研究中常用参数第16页
        1.2.3 根序划分第16-17页
        1.2.4 细根形态特征第17-19页
        1.2.5 细根化学特征第19页
        1.2.6 生物量第19-20页
        1.2.7 细根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 样地概况及研究对象第23-25页
        2.1.1第23页
        2.1.2 帽儿山第23-24页
        2.1.3 仙人洞第24-25页
    2.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2.2.1 完整细根采样第25页
        2.2.2 细根的分类第25-26页
    2.3 数据处理第26-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7-61页
    3.1 仙人洞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形态特征的比较第27-33页
        3.1.1 1级根的平均长度第27-28页
        3.1.2 1级根的平均直径第28-29页
        3.1.3 1级根的平均表面积第29-30页
        3.1.4 1级根的平均重量第30-31页
        3.1.5 1级根的平均比根长第31-32页
        3.1.6 1级根的平均分支强度第32-33页
    3.2 仙人洞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化学成分的比较第33-36页
        3.2.1 1级根的平均氮含量第33-34页
        3.2.2 1级根的平均碳含量第34-35页
        3.2.3 1级根的平均碳氮比第35-36页
    3.3 长白山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形态特征的比较第36-41页
        3.3.1 1级根的平均长度第36-37页
        3.3.2 1级根的平均直径第37-38页
        3.3.3 1级根的平均表面积第38-39页
        3.3.4 1级根的平均重量第39-40页
        3.3.5 1级根的平均比根长第40页
        3.3.6 1级根的平均分支强度第40-41页
    3.4 长白山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化学成分的比较第41-44页
        3.4.1 1级根的平均氮含量第41-42页
        3.4.2 1级根的平均碳含量第42-43页
        3.4.3 1级根的平均碳氮比第43-44页
    3.5 帽儿山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形态特征比较第44-49页
        3.5.1 1级根的平均长度第44-45页
        3.5.2 1级根的平均直径第45-46页
        3.5.3 1级根的平均表面积第46-47页
        3.5.4 1级根的平均重量第47-48页
        3.5.5 1级根的平均比根长第48-49页
        3.5.6 1级根的平均分支强度第49页
    3.6 帽儿山木本植物细根1级根化学成分比较第49-53页
        3.6.1 1级根的平均氮含量第49-51页
        3.6.2 1级根的平均碳含量第51-52页
        3.6.3 1级根的平均碳氮含量比第52-53页
    3.7 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53-55页
        3.7.1 仙人洞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53页
        3.7.2 长白山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53页
        3.7.3 帽儿山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53-55页
    3.8 三地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第55-61页
        3.8.1 三地不同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第55-57页
        3.8.2 三地相同木本植物1级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第57-61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61-67页
    4.1 讨论第61-66页
        4.1.1 三地1级根根长、表面积的变异第61-62页
        4.1.2 三地1级根直径、比根长,分支强度的变异第62-63页
        4.1.3 三地1级根碳氮含量的变异第63页
        4.1.4 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和核桃楸1级根性状特征的变异第63-64页
        4.1.5 不同木本植物形态特征的变异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第64-66页
    4.2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Brunnian辫子群的相对李代数的基
下一篇: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菌株cglI限制修饰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