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混凝和Fe~0预处理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第12-13页
        1.1.2 混凝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3页
    1.2 混凝第13-16页
        1.2.1 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物表面带电的主要来源第13-14页
        1.2.2 混凝机理第14-16页
            1.2.2.1 压缩双电层机理第14页
            1.2.2.2 吸附电中和机理第14页
            1.2.2.3 吸附架桥机理第14-15页
            1.2.2.4 网捕卷扫机理第15-16页
    1.3 PAC、Fe~0、ORP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6-20页
        1.3.1 聚合氯化铝(PAC)的应用第16-18页
        1.3.2 零价铁(Fe~0)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3 氧化还原电位(ORP)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9-20页
    1.4 混凝实验中的水样选择第20-25页
        1.4.1 高岭土第20-22页
        1.4.2 染料第22页
        1.4.3 腐植酸第22-25页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第25-28页
        1.5.1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6页
        1.5.2 本文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36页
    2.1 药剂和材料第28-30页
        2.1.1 实验药剂第28-29页
        2.1.2 仪器和设备第29页
        2.1.3 实验水样配制第29-30页
            2.1.2.1 高岭土水样的配制第29页
            2.1.2.2 染料水样的配制第29-30页
            2.1.2.3 腐植酸水样的配制第30页
    2.2 分析方法第30-33页
        2.2.1 高岭土溶液的分析方法第30页
        2.2.2 染料溶液的分析方法第30-31页
        2.2.3 腐植酸溶液的分析方法第31-32页
        2.2.4 混凝搅拌机转速对ORP的影响第32-33页
    2.3 实验方法第33-36页
第三章 高岭土混凝中浊度与ORP变化规律的研究第36-52页
    3.1 不同PAC用量下浊度与ORP等参数的实验研究第36-44页
        3.1.1 不同PAC用量下ORP的变化趋势第36-39页
        3.1.2 不同PAC用量下高岭土溶液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第39-44页
            3.1.2.1 PAC用量与高岭土溶液浊度去除率、ORP的实验研究第39-42页
            3.1.2.2 ORP与高岭土溶液浊度去除率的实验研究第42-44页
    3.2 不同盐基度下浊度去除率和ORP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第44-50页
        3.2.1 不同盐基度下ORP的变化趋势第44-46页
        3.2.2 不同盐基度下高岭土溶液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第46-50页
            3.2.2.1 PAC盐基度与高岭土溶液浊度去除率、ORP的实验研究第46-48页
            3.2.2.2 PAC盐基度与电荷密度、ORP的实验研究第48-49页
            3.2.2.3 PAC电荷密度、高岭土溶液浊度去除率、ORP的实验研究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直接耐晒黑染料混凝中色度与ORP变化规律的研究第52-72页
    4.1 不同PAC用量下色度和ORP等参数的实验研究第52-59页
        4.1.1 不同PAC用量下ORP的变化趋势第52-56页
        4.1.2 不同PAC用量下染料溶液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第56-59页
            4.1.2.1 PAC用量与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ORP的实验研究第56-58页
            4.1.2.2 ORP与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的实验研究第58-59页
    4.2 不同盐基度下色度和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第59-67页
        4.2.1 不同盐基度下ORP的变化趋势第59-61页
        4.2.2 不同盐基度下染料溶液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第61-67页
            4.2.2.1 PAC盐基度与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ORP的实验研究第61-63页
            4.2.2.2 电荷密度与盐基度、ORP、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的实验研究第63-65页
            4.2.2.3 电荷密度与ORP的实验研究第65页
            4.2.2.4 电荷密度与染料哦溶液色度去除率的实验研究第65-66页
            4.2.2.5 ORP与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的实验研究第66-67页
    4.3 讨论第67-69页
        4.3.1 高岭土和染料溶液ORP对比第67-68页
        4.3.2 高岭土、染料溶液各参数的对比第68-69页
            4.3.2.1 两种溶液PAC用量、去除率(浊度/色度)、ORP对比第69页
            4.3.2.2 两种溶液盐基度、电荷密度、ORP、去除率(浊度/色度)对比第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五章 混凝和Fe~0预处理中腐植酸中有机物与ORP变化规律的研究第72-84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PAC处理腐植酸水溶液的实验研究第73-75页
        5.2.1 PAC处理腐植酸水溶液ORP的变化趋势第73-74页
        5.2.2 PAC对腐植酸水溶液去除率的影响第74-75页
    5.3 Fe~0处理腐植酸水溶液的实验研究第75-80页
        5.3.1 Fe~0处理腐植酸水溶液ORP的变化趋势第75-78页
        5.3.2 Fe~0对腐植酸水溶液去除率的影响第78-80页
    5.4 PAC/Fe~0处理腐植酸水溶液的实验研究第80-83页
        5.4.1 PAC/Fe~0处理腐植酸水溶液ORP的变化趋势第80-81页
        5.4.2 PAC/Fe~0对腐植酸水溶液去除率的影响第81-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及过程控制
下一篇:燃煤细颗粒物湍流聚并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