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52页 |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介绍 | 第20-34页 |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发展概述 | 第20-25页 |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特点 | 第25-26页 |
1.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6-28页 |
1.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晶体形貌的控制 | 第28-34页 |
1.2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介绍 | 第34-51页 |
1.2.1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与结构 | 第35-42页 |
1.2.2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缺陷 | 第42-44页 |
1.2.3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调控合成策略 | 第44-46页 |
1.2.4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 第46-51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51-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2.4 样品的表征 | 第53-55页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53页 |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 | 第53-54页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54页 |
2.4.4 热重(TGA) | 第54页 |
2.4.5 ~(19)F核磁(~(19)F MAS NMR) | 第54页 |
2.4.6 氩气物理吸脱附 | 第54页 |
2.4.7 透射电镜(TEM) | 第54页 |
2.4.8 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ar-IR) | 第54-55页 |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第55页 |
2.4.10 拉曼光谱(Raman) | 第55页 |
2.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5页 |
2.4.1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 第55页 |
2.4.13 Zeta电位 | 第55页 |
2.5 样品的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3 氢氟酸调控合成微米级UiO-66 | 第56-69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3.2.1 HF为添加剂合成UiO-66 | 第57页 |
3.2.2 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3.1 HF的添加对UiO-66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2 HF影响UiO-66晶体生长的机理分析 | 第60-62页 |
3.3.3 含氟UiO-66结构性质的表征 | 第62-65页 |
3.3.4 含氟UiO-66的吸附性能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氧化亚铜调控合成纳米级UiO-66 | 第69-93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4.2.1 Cu_2O的制备 | 第69-70页 |
4.2.2 Cu_2O为添加剂合成UiO-66 | 第70页 |
4.2.3 不同的铜类化合物为添加剂合成UiO-66 | 第70页 |
4.2.4 改变原料摩尔比合成UiO-66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92页 |
4.3.1 Cu_2O的添加对UiO-66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71-78页 |
4.3.2 Cu_2O影响UiO-66晶体生长的机理分析 | 第78-83页 |
4.3.3 其他铜类化合物对UiO-66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83-88页 |
4.3.4 配体缺陷量化分析 | 第88-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原位法合成Ti~(4+)掺杂的杂化型UiO-66-nTi MOFs | 第93-118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3-95页 |
5.2.1 UiO-66-nTi MOFs的合成 | 第93-94页 |
5.2.2 后改性方法合成UiO-66(Ti) | 第94页 |
5.2.3 染料吸附性能测试 | 第94-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7页 |
5.3.1 UiO-66-nTi MOFs结构性质的表征 | 第95-105页 |
5.3.2 UiO-66-nTi MOFs的染料吸附性能 | 第105-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6.1 结论 | 第118-119页 |
6.2 创新点 | 第119页 |
6.3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