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乳酸菌的概述 | 第12页 |
1.1.2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第12-13页 |
1.1.3 乳杆菌的分类及应用 | 第13-14页 |
1.1.4 植物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5 戊糖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噬菌体概述 | 第16-17页 |
1.2.2 噬菌体的应用 | 第17页 |
1.2.3 乳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样品和菌株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1.4 培养基配制 | 第22页 |
2.1.5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 | 第23页 |
2.2.2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23-24页 |
2.2.3 理化因素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理化因素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5 噬菌体受体性质的分析 | 第26-27页 |
2.2.6 噬菌体基因组结构分析及全基因组测序 | 第27-28页 |
2.2.7 噬菌体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2.2.8 核酸序列号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50页 |
3.1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 第29-32页 |
3.1.1 乳杆菌噬菌体的噬菌斑观察结果 | 第29页 |
3.1.2 噬菌体形态结构的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3.1.3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3.1.4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结果 | 第31页 |
3.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3.2 理化因素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结果 | 第32-35页 |
3.2.1 温度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2.2 钙镁离子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pH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2.4 紫外线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灭活剂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理化因素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 | 第35-37页 |
3.3.1 温度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3.2 钙镁离子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pH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3.4 宿主细胞状态对噬菌体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噬菌体受体性质的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3.4.1 酶和化学法处理细胞壁后对噬菌体吸附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4.2 单糖结合阻断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3.5 噬菌体基因组结构的鉴定 | 第38-39页 |
3.5.1 噬菌体的纯化结果 | 第38-39页 |
3.5.2 噬菌体基因组性质的鉴定结果 | 第39页 |
3.6 噬菌体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39-50页 |
3.6.1 噬菌体基因组结构 | 第39-46页 |
3.6.2 tRNA的预测 | 第46-48页 |
3.6.3 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的分析 | 第50页 |
4.2 乳杆菌噬菌体对理化因素耐受能力的分析及对生产实践的意义 | 第50-51页 |
4.3 乳杆菌噬菌体的吸附受体分析 | 第51-52页 |
4.4 乳杆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意义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