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信息集成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可视化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架构 | 第21-28页 |
2.1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系统设计概述 | 第21-22页 |
2.1.1 数字化车间特点分析 | 第21页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2.2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体系框架 | 第22-23页 |
2.3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功能结构 | 第23-25页 |
2.4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运行模式 | 第25-26页 |
2.5 数字化车间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数字化车间的监控系统信息集成与处理技术研究 | 第28-39页 |
3.1 基于MAS的设备监控模型构建 | 第28-30页 |
3.1.1 Agent概述 | 第28页 |
3.1.2 监控Agent模型构建 | 第28-29页 |
3.1.3 监控Agent模型实现 | 第29-30页 |
3.2 基于RFID的信息感知 | 第30-33页 |
3.2.1 RFID概述 | 第31-32页 |
3.2.2 RFID信息感知实现 | 第32-33页 |
3.3 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 | 第33-35页 |
3.3.1 基于Socket的通信 | 第33页 |
3.3.2 基于二进制的数据传输格式 | 第33-35页 |
3.4 基于E-R-T模型的实时数据库建模技术 | 第35-38页 |
3.4.1 实时数据库及E-R-T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3.4.2 数字化车间的数据类型 | 第36-37页 |
3.4.3 基于E-R-T模型的可视化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建模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数字化车间的监控系统交互技术研究 | 第39-61页 |
4.1 基于3DSMAX的三维建模技术 | 第39-44页 |
4.1.1 3DSMAX简介 | 第39页 |
4.1.2 3DSMAX建模步骤 | 第39-40页 |
4.1.3 三维模型优化关键技术 | 第40-41页 |
4.1.4 基于DOP的二叉树层次优化算法的场景模型优化 | 第41-43页 |
4.1.5 三维场景模型及格式化输出 | 第43-44页 |
4.2 Unity3D简介及场景环境构建 | 第44-46页 |
4.2.1 Unity3D简介 | 第44-45页 |
4.2.2 监控系统的场景环境构建 | 第45-46页 |
4.3 监控系统中模型动态行为 | 第46-54页 |
4.3.1 模型动态行为实现原理 | 第46-49页 |
4.3.2 模型动态行为实现方式 | 第49-52页 |
4.3.3 模型动态行为驱动方式 | 第52-53页 |
4.3.4 一种提高模型动态行为同步性的方法 | 第53-54页 |
4.4 监控系统中人机交互方式设计与实现 | 第54-60页 |
4.4.1 HCIT概述 | 第54-55页 |
4.4.2 第一人称视角漫游设计与实现 | 第55-57页 |
4.4.3 鼠标点击拾取设计与实现 | 第57-58页 |
4.4.4 基于UGUI的界面设计与实现 | 第58-59页 |
4.4.5 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设备信息介入式显示方法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1-77页 |
5.1 原型系统开发流程 | 第61-62页 |
5.2 数字化车间仿真平台 | 第62-66页 |
5.2.1 仿真平台硬件系统 | 第62-64页 |
5.2.2 仿真平台的网络环境 | 第64页 |
5.2.3 仿真平台的工作原理 | 第64-66页 |
5.3 仿真平台的介入式3D可视化监控系统开发 | 第66-70页 |
5.3.1 信息集成与处理环境开发 | 第66-68页 |
5.3.2 交互环境构建 | 第68-70页 |
5.4 监控系统运行实验验证 | 第70-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