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3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概念梳理与界定 | 第12-17页 |
一、集体记忆 | 第12-13页 |
二、创伤事件与文化创伤 | 第13-15页 |
三、在线协作型百科书写平台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 第17-19页 |
二、新媒体与集体记忆 | 第19-22页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 第22-24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24-3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三、样本确定与个案选取 | 第29-31页 |
第六节 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第一章 在线记忆的前区:协作型百科创伤事件集体记忆内容文本的跨文化比较 | 第33-58页 |
第一节 记忆结构:突出正面信息与关注负面信息 | 第33-46页 |
一、标题:距离感、民间赋名与官方命名 | 第34-36页 |
二、背景:负面记忆与记忆缺位 | 第36-39页 |
三、主要事件:正面偏向与负面偏向 | 第39-43页 |
四、评论中的“口头反应”:正面引用与负面引用 | 第43-45页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记忆语言:从词语使用看文本的关注点、情感表达和认知历程 | 第46-58页 |
一、人称代词:群像与个体、间接与直接 | 第46-47页 |
二、时态词:着眼过去与持续关注 | 第47-49页 |
三、心理历程词:社会、情感与认知 | 第49-54页 |
四、高频词:客体立场与主体立场、抽离俯视与卷入平视 | 第54-56页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在线记忆的中区与后区:协作型百科创伤事件集体记忆生产机制的跨文化比较 | 第58-92页 |
第一节 记忆书写的时间规律:记忆“遗忘”与记忆唤醒 | 第58-69页 |
一、条目编辑量年度分析:“遗忘”常态化与事件性催化 | 第58-61页 |
二、条目编辑量月度分析:多因素影响与纪念性书写 | 第61-65页 |
三、条目浏览量分析:记忆唤醒的差异催化 | 第65-67页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二节 记忆书写的篇幅变迁与编辑历史:记忆协作与记忆争夺 | 第69-79页 |
一、篇幅变迁中的记忆协作:记忆容量的颠覆增长与平缓增长 | 第69-73页 |
二、编辑历史中的记忆争夺:常态拉锯与偶发冲突 | 第73-78页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节 记忆书写的讨论场所:讨论主题与话语策略 | 第79-92页 |
一、讨论主题:基于内容与基于规则 | 第80-82页 |
二、话语策略:反复转动的辩论魔方 | 第82-90页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三章 百科平台在线记忆书写的差异化原因:跨语言文化与跨社区文化 | 第92-99页 |
第一节 跨语言文化:文化身份与文化偏见 | 第92-96页 |
一、文化身份:主体立场与他者视角 | 第92-94页 |
二、文化偏见:表述与被表述 | 第94-96页 |
第二节 跨社区文化:文化语境与平台机制 | 第96-99页 |
一、在线百科的文化语境 | 第96-97页 |
二、在线百科的平台机制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附录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