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效果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改培对枯落物的影响 | 第9-10页 |
1.3 改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0-12页 |
1.4 改培对光合作用和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2 试验区概况及探究方法 | 第15-19页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15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15-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3.1 枯落物采集与测定 | 第16-17页 |
2.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17页 |
2.3.3 植被多样性调查 | 第17-18页 |
2.3.4 更新苗木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 第18页 |
2.3.5 苗木生长调查 | 第18页 |
2.3.6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3 不同改培模式枯落物分析 | 第19-24页 |
3.1 枯落物采集与测定 | 第19页 |
3.2 未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 第19-20页 |
3.3 半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 第20-21页 |
3.4 枯落物总量分析 | 第21-2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4 不同改培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4-27页 |
4.1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 第24页 |
4.2 不同改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4.3 不同改培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5 不同改培模式林分生长状况分析 | 第27-32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5.2 不同改培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5.3 不同改培模式对补植苗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8-29页 |
5.4 不同改培模式对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6 不同改培模式综合评价 | 第32-41页 |
6.1 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6.1.1 标准化原始矩阵 | 第32页 |
6.1.2 确定主成分 | 第32页 |
6.1.3 确定权重 | 第32页 |
6.1.4 构造函数 | 第32-33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