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3-20页 |
·缘起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对象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8页 |
·文化生态学理论综述 | 第20-23页 |
·文化生态学的历史 | 第20-21页 |
·文化生态学的现状 | 第21页 |
·文化生态学概述 | 第21-23页 |
·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27页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文化生态学引入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 | 第28-38页 |
·当代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问题溯源 | 第28-33页 |
·重经济,轻文化 | 第28-30页 |
·重物质,轻非物质 | 第30-31页 |
·重戏剧效果,轻历史积淀 | 第31-33页 |
·引入文化生态学的原因 | 第33-34页 |
·引入价值分析 | 第34-36页 |
·协调共荣——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 | 第34页 |
·平等对待——物质与非物质环境 | 第34-36页 |
·和谐共处——各时期的历史积淀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保护与复兴的四种理念分析 | 第38-50页 |
·多样性 | 第38-42页 |
·保护文化主体的多样性 | 第38-41页 |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共生性 | 第42-45页 |
·异质文化的共生 | 第43-44页 |
·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共生 | 第44-45页 |
·系统性 | 第45-47页 |
·系统地看待历史街区 | 第45-46页 |
·系统地开展保护工作 | 第46-47页 |
·可持续性 | 第47-49页 |
·物质能量的节约 | 第48页 |
·持续的整治过程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靖港古镇实践分析 | 第50-64页 |
·靖港古镇概况 | 第50-53页 |
·昔日古镇 | 第50-51页 |
·衰败靖港 | 第51-53页 |
·用文化生态观解读规划与设计 | 第53-58页 |
·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 第53-55页 |
·明晰生态格局,增强文化生态的共生性 | 第55-56页 |
·融入现代生活,增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 | 第56-58页 |
·规划与设计评价 | 第58-59页 |
·价值分析 | 第58-59页 |
·规划设计的得与失评价 | 第59页 |
·实践感悟 | 第59-64页 |
·重视文化传承 | 第59-61页 |
·回归生活世界 | 第61-62页 |
·走向可持续利用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71-72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