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乡村聚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乡村聚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理论体系研究 | 第21-35页 |
2.1 乡村聚落内涵与特征 | 第21-23页 |
2.1.1 乡村聚落 | 第21页 |
2.1.2 乡村聚落的分类 | 第21-22页 |
2.1.3 乡村聚落相关理论 | 第22页 |
2.1.4 乡村聚落更新的意义 | 第22-23页 |
2.2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研究 | 第23-27页 |
2.2.1 小规模渐进式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方式的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2.2.3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优势 | 第25-26页 |
2.2.4 乡村聚落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7-31页 |
2.3.1 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 | 第27页 |
2.3.2 有机更新理论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3 乡村聚落有机更新的方式 | 第28-29页 |
2.3.4 乡村聚落更新的有机属性 | 第29页 |
2.3.5 乡村聚落更新的现实困境 | 第29-31页 |
2.4 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 第31-34页 |
2.4.1 武汉市石骨山村保护更新规划 | 第31-32页 |
2.4.2 福建省宁德小岭村更新规划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黑龙江乡村聚落调研与分析 | 第35-60页 |
3.1 黑龙江乡村聚落概况 | 第35-38页 |
3.1.1 乡村聚落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1.2 自然地理 | 第36页 |
3.1.3 民族特点 | 第36-37页 |
3.1.4 经济状况 | 第37页 |
3.1.5 空间特征 | 第37-38页 |
3.2 黑龙江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3.3 黑龙江乡村聚落调研样本的选择 | 第39-42页 |
3.3.1 黑龙江乡村聚落调研内容 | 第39-41页 |
3.3.2 黑龙江乡村聚落调研样本选取的原则 | 第41-42页 |
3.3.3 黑龙江乡村聚落典型样本的选择 | 第42页 |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调研现状 | 第42-57页 |
3.4.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2-45页 |
3.4.2 建筑现状分析 | 第45-50页 |
3.4.3 空间结构分析 | 第50-55页 |
3.4.4 基础设施分析 | 第55-57页 |
3.5 黑龙江乡村聚落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59页 |
3.5.1 基础设施配置建设滞后 | 第57页 |
3.5.2 产业结构单一不平衡 | 第57-58页 |
3.5.3 村落公共空间和休闲空间匮乏 | 第58页 |
3.5.4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 第58页 |
3.5.5 村落环境秩序混乱 | 第58-59页 |
3.5.6 缺乏指导性文件、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 第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黑龙江乡村聚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策略与方法 | 第60-89页 |
4.1 建设背景与规划定位 | 第60-61页 |
4.1.1 建设背景与政策性推进 | 第60页 |
4.1.2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实施细则 | 第60-61页 |
4.1.3 有机更新定位与发展思路 | 第61页 |
4.2 策略构建的核心内容 | 第61-66页 |
4.2.1 总体原则 | 第61-62页 |
4.2.2 运行主体 | 第62-64页 |
4.2.3 基本方式 | 第64-65页 |
4.2.4 小规模的更新范围 | 第65-66页 |
4.2.5 构建策略 | 第66页 |
4.3 制度和政策的辅助 | 第66-67页 |
4.4 村域——总体格局的整合 | 第67-69页 |
4.4.1 村域的整合 | 第67-68页 |
4.4.2 村域的节地设计策略 | 第68-69页 |
4.4.3 村域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 第69页 |
4.5 空间群体——街巷空间的梳理 | 第69-75页 |
4.5.1 村落开放空间的拓展 | 第69-71页 |
4.5.2 整合街道风貌 | 第71-72页 |
4.5.3 完善村落基础设施 | 第72-74页 |
4.5.4 村落节水型景观设计策略 | 第74-75页 |
4.6 建筑单体——民居建筑的更新优化 | 第75-87页 |
4.6.1 建筑更新原则 | 第75-76页 |
4.6.2 建筑改造设计 | 第76-83页 |
4.6.3 建筑改造技术 | 第83-87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87-89页 |
5 翠岭林场有机更新设计实例研究 | 第89-101页 |
5.1 村落基本概况 | 第89-90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89页 |
5.1.2 村落现状 | 第89-90页 |
5.1.3 现状问题 | 第90页 |
5.2 更新目标及原则 | 第90-91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90页 |
5.2.2 规划原则 | 第90-91页 |
5.3 村落更新设计 | 第91-99页 |
5.3.1 村域用地整合 | 第91-92页 |
5.3.2 院落及民居住宅改造 | 第92-93页 |
5.3.3 基础设施建设更新 | 第93-96页 |
5.3.4 村落景观开放空间更新 | 第96-98页 |
5.3.5 环卫及防灾系统更新 | 第98页 |
5.3.6 远期产业规划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 | 第105-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