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金属纳米线概述 | 第11-12页 |
1.1.1 金属纳米线性能优势 | 第11页 |
1.1.2 金属纳米线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 铜纳米线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铜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 第12-15页 |
1.2.2 铜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应用 | 第15-19页 |
1.3 铂铜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铂铜合金纳米线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铂包铜(Pt/Cu)纳米线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5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铜纳米线的合成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2.2.2 铜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2.2.3 铜纳米线形貌及结构的表征 | 第26-27页 |
2.3 不同反应条件对铜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 第27-32页 |
2.3.1 不同金属前驱体及还原剂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不同摩尔比的十六胺与十八胺对铜纳米线形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不同反应时间对铜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 铜纳米线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铜纳米线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 第34-43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2.3 纳米线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35-36页 |
3.3 铜纳米线结构分析及形成机理探究 | 第36-39页 |
3.3.1 纳米线的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3.3.2 纳米线形成机理研究 | 第38-39页 |
3.4 铜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3.4.1 不同摩尔比HDA:ODA的产物导电薄膜 | 第39-40页 |
3.4.2 不同摩尔浓度铜纳米线导电薄膜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Pt/Cu纳米线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45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4.2.2 Pt/Cu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 第44页 |
4.2.3 Pt/Cu纳米线的电催化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4.3 Pt/Cu纳米线的形貌、结构及成分分析 | 第45-48页 |
4.3.1 Pt/Cu纳米线的形貌表征 | 第45-47页 |
4.3.2 不同成分的Pt/Cu纳米线的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4.4 Pt/Cu纳米线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52页 |
4.4.1 Pt/Cu纳米线在高氯酸中的电化学催化 | 第48-50页 |
4.4.2 Pt/Cu纳米线在甲醇中的电化学催化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