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传统三维软件人体建模 | 第16-18页 |
1.2.2 3D扫描人体建模 | 第18-21页 |
1.2.3 基于图片的三维模型生成 | 第21-23页 |
1.2.4 模板驱动的三维人体重建 | 第23-25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3 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6-27页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第2章 人体数据的采集以及预处理 | 第29-39页 |
2.1 KINECT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 | 第29-32页 |
2.1.1 Kinect前身今世 | 第29-31页 |
2.1.2 Kinect工作原理 | 第31页 |
2.1.3 kinect获取深度的具体计算 | 第31-32页 |
2.2 人体数据的采集 | 第32-33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33-38页 |
2.3.1 kinect采集数据的特点 | 第34页 |
2.3.2 提取人体点云 | 第34-37页 |
2.3.3 骨骼数据的优化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生成高度一致的SMPL模型 | 第39-49页 |
3.1 SMPL模型介绍 | 第39-45页 |
3.1.1 生成SMPL模型原理 | 第40-42页 |
3.1.2 求解形态参数向量 | 第42-43页 |
3.1.3 求解姿态参数向量 | 第43-45页 |
3.2 基于有向包围盒的高度一致的SMPL模型生成 | 第45-48页 |
3.2.1 高度不一致产生的问题 | 第45-46页 |
3.2.2 空间有向包围盒计算 | 第46-47页 |
3.2.3 统一模板模型和人体点云数据高度 | 第47-48页 |
3.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重建人体模型 | 第49-68页 |
4.1 基于SMPL模板变形的三维人体重建框架 | 第49-50页 |
4.2 顶点对应关系建立 | 第50-54页 |
4.2.1 粗略配准模板模型和人体点云数据 | 第51-52页 |
4.2.2 近似最近邻算法 | 第52页 |
4.2.3 空间点云表面法线计算 | 第52-53页 |
4.2.4 建立顶点精确对应 | 第53-54页 |
4.3 人体姿态拟合 | 第54-59页 |
4.3.1 线性混合蒙皮 | 第54页 |
4.3.2 线性混合蒙皮权重求解 | 第54-55页 |
4.3.3 姿态的初始拟合 | 第55-58页 |
4.3.4 简化线性混合蒙皮进行姿态参数的优化 | 第58-59页 |
4.4 人体形态拟合 | 第59-60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4.6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基于单张深度图的人体重建系统介绍 | 第68-77页 |
5.1 系统概述 | 第68-69页 |
5.2 系统开发平台 | 第69-70页 |
5.2.1 软件平台 | 第69页 |
5.2.2 硬件平台 | 第69-70页 |
5.3 系统实现 | 第70-74页 |
5.3.1 系统界面的实现 | 第70-72页 |
5.3.2 数据获取模块界面 | 第72页 |
5.3.3 显示模块实现 | 第72-74页 |
5.3.4 内部算法实现 | 第74页 |
5.4 系统测试 | 第74-76页 |
5.5 小结 | 第76-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7页 |
研究和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