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多靶点抗肿瘤和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表第14-16页
前言第16-17页
第一章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第17-37页
    一、多靶点药物设计策略第17-18页
    二、双靶点抑制剂第18-31页
    三、回顾与展望第31-32页
    四、参考文献第32-37页
第二章 新型JAK2/HDAC双靶点抑制剂作为组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深部真菌感染新策略研究第37-98页
    第一节 药物联用在深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第37-53页
        一、抗真菌药物第37-39页
        二、基于氟康唑的药物联用策略第39-46页
        三、回顾与展望第46-47页
        四、参考文献第47-53页
    第二节 新型JAK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第53-98页
        一、设计思想第55-56页
        二、化学合成第56-59页
        三、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第59-63页
        四、分子对接研究第63-66页
        五、化合物B18a、B18h和B22对JAK和HDAC不同亚型的选择性评价第66-68页
        六、化合物B18a、B18h和B22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第68-69页
        七、化合物B18a、B18h和B22对HEL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第69-70页
        八、化合物B18a、B18h和B22的作用机制研究第70-74页
        九、体内活性研究第74-77页
        十、化合物B18a、B18h和B22肝微粒体稳定性评价第77页
        十一、化合物B18a初步药代动力学性质评价第77-78页
        十二、小结第78-80页
        十三、实验部分第80-95页
        十四、参考文献第95-98页
第三章 新型吴茱萸碱类Top/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第98-130页
    一、设计思想第100-101页
    二、化学合成第101-105页
    三、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第105-108页
    四、化合物C18a和C23a初步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108-109页
    五、化合物C18a和C23a肝微粒体稳定性评价第109-110页
    六、化合物C23a对HDAC不同亚型的选择性评价第110-111页
    七、化合物C23a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第111-112页
    八、化合物C23a对HCT-116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第112-113页
    九、化合物C23a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13-114页
    十、化合物C23a初步药代动力学性质评价第114页
    十一、化合物C23a体内活性研究第114-116页
    十二、小结第116-117页
    十三、实验部分第117-128页
    十四、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第四章 新型NAMPT/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第130-156页
    一、设计思想第132-133页
    二、化学合成第133-134页
    三、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第134-138页
    四、分子对接研究第138-140页
    五、化合物D9a和D9b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第140页
    六、化合物D9a和D9b对CT-26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第140-141页
    七、化合物D9a和D9b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41-143页
    八、体内活性研究第143-146页
    九、小结第146页
    十、实验部分第146-154页
    十一、参考文献第154-156页
第五章 新型Syk抑制剂的发现和优化研究第156-182页
    第一节 基于虚拟筛选发现新型Syk抑制剂第156-170页
        一、设计思想第157页
        二、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第157-162页
        三、筛选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第162-165页
        四、机制验证第165-167页
        五、小结第167-168页
        六、实验部分第168-169页
        七、参考文献第169-170页
    第二节 基于骨架跃迁的Syk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第170-182页
        一、设计思想第170-172页
        二、化学合成第172-173页
        三、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第173-175页
        四、分子对接研究第175页
        五、结论第175-176页
        六、实验部分第176-181页
        七、参考文献第181-182页
全文总结第182-18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附录第186-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家兔肩袖损伤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Metrnl对血管张力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