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正极材料Li1.27Cr0.2Mn0.53O2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的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锂电池的研究第9-11页
        1.2.1 锂电池的发展第9-10页
        1.2.2 锂电池的内部结构第10页
        1.2.3 锂电池的运作机理第10-11页
        1.2.4 锂离子电池优缺点第11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1-13页
        1.3.1 钴酸锂第12页
        1.3.2 锰酸锂第12页
        1.3.3 三元材料第12-13页
        1.3.4 磷酸铁锂第13页
    1.4 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1 富锂锰基材料的结构第13-14页
        1.4.2 富锂锰基材料的反应机理第14页
        1.4.3 富锂锰基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第14-15页
        1.4.4 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改性探究第15页
        1.4.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5-17页
        1.5.1 碳材料第16页
        1.5.2 锡类材料第16页
        1.5.3 硅基材料第16页
        1.5.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研究第16-1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测试手段第17-21页
    2.1 实验材料第17页
    2.2 仪器第17-19页
        2.2.1 材料的合成第18页
        2.2.2 测试电池的组装第18-19页
    2.3 材料的测试方法第19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19页
        2.3.2 物相形貌分析(SEM)第19页
        2.3.3 X射线能谱分析(EDS)第19页
        2.3.4 XPS测试第19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9-21页
        2.4.1 充放电测试第19页
        2.4.2 循环稳定性测试第19页
        2.4.3 循环伏安测试第19-20页
        2.4.4 交流阻抗测试第20-21页
第三章 固溶体正极材料Li_(1.27)Cr_(0.2)Mn_(0.53)O_2的合成工艺研究第21-28页
    3.1 引言第21页
    3.2 工艺参数的选取第21-22页
    3.3 锂含量的多少对合成物相的影响第22-23页
    3.4 煅烧温度的探究第23-27页
        3.4.1 温度对合成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第23-24页
        3.4.2 合成温度对材料克容量的影响第24页
        3.4.3 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材料的形貌第24-25页
        3.4.4 充放电过程中元素价态的变化第25-26页
        3.4.5 CV曲线的测试第26页
        3.4.6 最佳温度下制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26-27页
    3.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Rb_xLi_(1.27-x)Cr_(0.2)Mn_(0.53)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8-39页
    4.1 引言第28页
    4.2 Rb_xLi_(1.27-x)Cr_(0.2)Mn_(0.53)O_2正极材料的制备第28-29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29-38页
        4.3.1 不同含量的Rb掺杂对材料物相影响第29-32页
        4.3.2 Rb~+的掺杂对材料首圈效率的影响第32-33页
        4.3.3 Rb~+的掺杂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3-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Li_(1.27)Cr_(0.2)Mn_(0.53-x)Cu_x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9-46页
    5.1 引言第39页
    5.2 Li_(1.27)Cr_(0.2)Mn_(0.53-x)Cu_xO_2(0≤x≤0.1)的合成第39页
        5.2.1 粉体的合成第39页
        5.2.2 粉体的煅烧第39页
    5.3 结果分析第39-45页
        5.3.1 合成样品的物相分析第39-40页
        5.3.2 材料的形貌分析第40-41页
        5.3.3 不同CuO掺杂量对材料循环比容量的影响第41-44页
        5.3.4 循环性能的比对第44页
        5.3.5 倍率特性的测试第44-45页
    5.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总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致谢第52-53页
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催化区域选择性交叉偶联制备2-取代-2H吲唑的反应研究
下一篇:含有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体系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