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前言 | 第11-12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 2.1.1 排舞的定义 | 第13页 |
| 2.1.2 队形变化 | 第13页 |
| 2.2 关于排舞项目的研究 | 第13-16页 |
| 2.2.1 关于排舞项目特征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2.2 关于排舞比赛评分规则及创编的研究 | 第14-16页 |
| 2.3 关于集体项目队形编排的研究 | 第16-18页 |
| 2.3.1 难美项群集体项目队形编排的研究 | 第16-17页 |
| 2.3.2 排舞集体项目队形编排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9-20页 |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 3.2.4 视频分析法 | 第21页 |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64页 |
| 4.1 排舞集体规定曲目成套动作队形评分标准 | 第21-23页 |
| 4.2 我国高校排舞小集体规定曲目成套动作队形运用分析 | 第23-52页 |
| 4.2.1 小集体规定曲目队形编排数量分析 | 第23-26页 |
| 4.2.2 小集体规定曲目队形编排类型分析 | 第26-35页 |
| 4.2.3 小集体规定曲目队形变化速度分析 | 第35-38页 |
| 4.2.4 小集体规定曲目队形编排的场地及层次运用分析 | 第38-44页 |
| 4.2.5 小集体规定曲目队形编排人数组合形式分析 | 第44-52页 |
| 4.3 影响高校排舞小集体规定曲目成套动作队形编排的因素 | 第52-59页 |
| 4.3.1 构图因素 | 第53-54页 |
| 4.3.2 曲目风格因素 | 第54-55页 |
| 4.3.3 动作因素 | 第55-57页 |
| 4.3.4 时间因素 | 第57-58页 |
| 4.3.5 空间因素 | 第58-59页 |
| 4.4 提高我国高校排舞小集体规定曲目成套动作队形编排水平的对策 | 第59-64页 |
| 4.4.1 遵守形式美法则 | 第59-60页 |
| 4.4.2 提高教练员专业能力和选手的竞技能力 | 第60-63页 |
| 4.4.3 教练员和选手的创新思维的提升 | 第63-64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 5.2 建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