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1 骨质疏松症 | 第8-9页 |
2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 | 第9页 |
3 动物免疫能力的测定 | 第9-10页 |
4 骨代谢与机体免疫力 | 第10-11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材料 | 第12-14页 |
1.1 试验动物及饲料 | 第12页 |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12-13页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3-14页 |
2 方法 | 第14-19页 |
2.1 动物分组和处理 | 第14-15页 |
2.2 动物样本的收集 | 第15页 |
2.3 脾和胸腺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15-16页 |
2.3.1 固定 | 第15页 |
2.3.2 脱水及透明 | 第15页 |
2.3.3 浸蜡与包埋 | 第15页 |
2.3.4 石蜡切片制备及HE染色 | 第15-16页 |
2.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第16页 |
2.5 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16页 |
2.6 血清IgG含量的测定(双抗体夹心ELISA法) | 第16-17页 |
2.7 血清溶血素含量(HC_(50))的测定 | 第17-18页 |
2.8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测定 | 第18-19页 |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4页 |
3.1 卵巢切除及各受试物对大鼠子宫形态的影响 | 第19-21页 |
3.2 组织切片观察 | 第21-23页 |
3.2.1 脾脏石蜡切片观察 | 第21-22页 |
3.2.2 胸腺石蜡切片观察 | 第22-23页 |
3.3 血清IgG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3.4 雌激素(E_2)组各项免疫指标结果 | 第24-28页 |
3.4.1 免疫器官形态及器官指数 | 第24-25页 |
3.4.2 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3.4.3 血清溶血素及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3.4.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3.5 羊骨胶原短肽组(CP)各项免疫指标结果 | 第28-31页 |
3.5.1 免疫器官形态及指数结果 | 第28-29页 |
3.5.2 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3.5.3 血清溶血素及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0页 |
3.5.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3.6 钙螯合胶原肽组(CP-Ca)各项免疫指标结果 | 第31-35页 |
3.6.1 免疫器官形态及指数结果 | 第31-33页 |
3.6.2 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33页 |
3.6.3 血清溶血素及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3.6.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3.7 复合氨基酸钙组(AA-Ca)各项免疫指标结果 | 第35-39页 |
3.7.1 免疫器官形态及指数结果 | 第35-36页 |
3.7.2 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3.7.3 血清溶血素及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3.7.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8 木糖-肽美拉德反应产物组(CP-Ca)各项免疫指标结果 | 第39-42页 |
3.8.1 免疫器官形态及指数结果 | 第39-40页 |
3.8.2 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8.3 血清溶血素及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8.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测定结果 | 第42页 |
3.9 各药物最优剂量组对去卵巢大鼠免疫能力的改善作用比较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4页 |
4.2 对石蜡切片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44页 |
4.3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对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对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6 对血清IgG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7 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5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Abstract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