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陶器起源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1.2 中国四大名陶简介 | 第12-13页 |
1.3 宜兴紫砂概论 | 第13-22页 |
1.3.1 宜兴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1.3.2 宜兴紫砂品种与分类 | 第14-18页 |
1.3.3 宜兴紫砂的特点 | 第18-19页 |
1.3.4 宜兴紫砂泥料加工与烧制工艺特点 | 第19-20页 |
1.3.5 宜兴紫砂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立项依据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工作量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条件及测试方法 | 第24-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2 组成与结构分析 | 第24-29页 |
2.2.1 X射线衍射法(XRD)测试 | 第24-25页 |
2.2.2 岩石薄片分析 | 第25页 |
2.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测试 | 第25-26页 |
2.2.4 ICP-MS测试 | 第26-27页 |
2.2.5 ICP-OES测试 | 第27页 |
2.2.6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7页 |
2.2.7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27-28页 |
2.2.8 热分析测试 | 第28-29页 |
2.2.9 体视镜分析 | 第29页 |
2.3 陶瓷工艺性能测试 | 第29-33页 |
2.3.1 可塑性测试 | 第29-30页 |
2.3.2 烧失量测试 | 第30页 |
2.3.3 收缩率测试 | 第30-31页 |
2.3.4 吸水率测试 | 第31-33页 |
第3章 宜兴紫砂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石分类 | 第33-41页 |
3.1 宜兴紫砂矿地质特征 | 第33-38页 |
3.1.1 构造 | 第34-35页 |
3.1.2 地层特点 | 第35-36页 |
3.1.3 矿体特征 | 第36-38页 |
3.2 宜兴紫砂矿物原料分类 | 第38-41页 |
第4章 宜兴紫砂紫泥矿物原料特征 | 第41-56页 |
4.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 第41-42页 |
4.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 第42-48页 |
4.2.1 化学成分 | 第42-43页 |
4.2.2 矿物成分 | 第43-44页 |
4.2.3 显微结构构造 | 第44-46页 |
4.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6页 |
4.2.5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46-47页 |
4.2.6 热分析 | 第47-48页 |
4.3 陶瓷工艺性能 | 第48-54页 |
4.3.1 可塑性 | 第48-49页 |
4.3.2 烧失量 | 第49页 |
4.3.3 收缩率 | 第49-51页 |
4.3.4 吸水率 | 第51-52页 |
4.3.5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 第52-54页 |
4.3.6 体视镜分析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宜兴紫砂绿泥矿物原料特征 | 第56-66页 |
5.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 第56-61页 |
5.1.1 化学成分 | 第57-58页 |
5.1.2 矿物成分 | 第58页 |
5.1.3 显微结构构造 | 第58-60页 |
5.1.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0-61页 |
5.1.5 热分析 | 第61页 |
5.2 陶瓷工艺性能 | 第61-64页 |
5.2.1 可塑性 | 第61-62页 |
5.2.2 收缩率 | 第62页 |
5.2.3 吸水率 | 第62-63页 |
5.2.4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宜兴紫砂红泥矿物原料特征 | 第66-75页 |
6.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 第66-67页 |
6.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 第67-71页 |
6.2.1 化学成分 | 第67-68页 |
6.2.2 矿物成分 | 第68-69页 |
6.2.3 显微结构构造 | 第69页 |
6.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9-71页 |
6.2.5 热分析 | 第71页 |
6.3 陶瓷工艺性能 | 第71-74页 |
6.3.1 可塑性 | 第71-72页 |
6.3.2 烧失量 | 第72页 |
6.3.3 收缩率 | 第72-73页 |
6.3.4 吸水率 | 第73页 |
6.3.5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宜兴紫砂团泥矿物原料特征 | 第75-85页 |
7.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 第75-76页 |
7.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 第76-80页 |
7.2.1 化学成分 | 第76-77页 |
7.2.2 矿物成分 | 第77-78页 |
7.2.3 显微结构构造 | 第78-79页 |
7.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79-80页 |
7.2.5 热分析 | 第80页 |
7.3 陶瓷工艺性能 | 第80-82页 |
7.3.1 可塑性 | 第80-81页 |
7.3.2 收缩率 | 第81页 |
7.3.3 吸水率 | 第81-82页 |
7.3.4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 第82页 |
7.4 宜兴紫砂不同种类矿物原料特征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8章 宜兴紫砂辅助矿物原料特征 | 第85-95页 |
8.1 实验样品 | 第85-87页 |
8.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 第87-93页 |
8.2.1 化学成分 | 第87-88页 |
8.2.2 矿物成分 | 第88-90页 |
8.2.3 显微结构构造 | 第90-91页 |
8.2.4 热分析 | 第91-93页 |
8.3 陶瓷工艺学特征分析 | 第93-95页 |
8.3.1 可塑性 | 第93页 |
8.3.2 收缩率 | 第93-94页 |
8.3.3 吸水率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