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油田杜84块兴Ⅰ组油藏沉积特征及地质模型建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2页 |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勘探开发概况 | 第9-10页 |
0.3.1 勘探简史 | 第9-10页 |
0.3.2 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10页 |
0.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0.4.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12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1.2.1 断裂系统 | 第12-13页 |
1.2.2 构造形态 | 第13-14页 |
1.3 地层特征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0页 |
2.1 层序划分方案 | 第17页 |
2.2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7-18页 |
2.3 层序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0-28页 |
3.1 相标志分析 | 第20-21页 |
3.1.1 岩性特征 | 第20-21页 |
3.1.2 沉积构造 | 第21页 |
3.1.3 古生物特征 | 第21页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1-23页 |
3.3 测井微相识别 | 第23-25页 |
3.4 单井相分析 | 第25-26页 |
3.5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5.1 纵向发育特征 | 第26页 |
3.5.2 平面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28-39页 |
4.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8-29页 |
4.2 隔夹层特征 | 第29-36页 |
4.2.1 隔夹层识别方法 | 第29-31页 |
4.2.2 测井响应及物性特征 | 第31-32页 |
4.2.3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4.3 储层结构构型 | 第36-39页 |
4.3.1 构型界面级次划分 | 第36-37页 |
4.3.2 构型界面特征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 | 第39-43页 |
5.1 油、水层的判别标准 | 第39页 |
5.2 油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 第39-43页 |
5.2.1 油水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5.2.2 油藏类型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地质建模 | 第43-49页 |
6.1 建模方法 | 第43页 |
6.2 数据准备 | 第43页 |
6.3 网格划分 | 第43-44页 |
6.4 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6.4.1 构造模型 | 第44页 |
6.4.2 沉积相模型 | 第44页 |
6.4.3 隔夹层模型 | 第44-46页 |
6.4.4 属性模型 | 第46-47页 |
6.5 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价与检验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