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松辽盆地萨中开发区一类油层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0页
    0.1 试验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第9-10页
第一章 试验区地质特征第10-18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10页
    1.2 试验区地质特征第10-13页
        1.2.1 构造特征第10-11页
        1.2.2 沉积特征第11-12页
        1.2.3 储层物性第12页
        1.2.4 流体性质第12页
        1.2.5 渗流物理特征第12-13页
    1.3 试验区开发历程第13-18页
        1.3.1 基础井网开发阶段第14-15页
        1.3.2 加密调整阶段第15-16页
        1.3.3 聚合物驱开发阶段第16-17页
        1.3.4 井网重构二次开发试验第17-18页
第二章 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特点第18-38页
    2.1 精细油藏描述第18-26页
        2.1.1 试验区油层发育状况第18页
        2.1.2 沉积特征第18-23页
        2.1.3 油层非均质性第23-26页
        2.1.4 隔层发育情况第26页
    2.2 剩余油分布特点第26-38页
        2.2.1 油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第26-29页
        2.2.2 剩余油分布类型第29-33页
        2.2.3 剩余油潜力分析第33-38页
第三章 试验区驱油试验方案的编制及开发现状第38-46页
    3.1 试验区概况第38页
    3.2 聚驱后聚表剂驱注入方案设计第38-41页
        3.2.1 注入聚表剂溶液浓度的确定第39页
        3.2.2 注入速度的确定第39-40页
        3.2.3 聚表剂用量的确定第40-41页
    3.3 聚驱后聚表剂驱注入段塞设计第41-43页
        3.3.1 调剖段塞设计第41-42页
        3.3.2 注入段塞设计第42-43页
    3.4 试验区开发现状第43-46页
第四章 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跟踪调整方法第46-55页
    4.1 聚驱后聚表剂驱总体跟踪调整思路第46页
    4.2 聚驱后聚表剂驱前置段塞调堵方法第46-54页
        4.2.1 调剖段塞注采变化特征第46-48页
        4.2.2 缓膨颗粒调剖剂不适于一类油层聚驱后油层深度调剖第48-50页
        4.2.3 改型后聚表剂两级增粘能力降低,调堵能力变弱第50-52页
        4.2.4 前期调堵是聚驱后聚表剂驱取得增油降水关键第52-54页
    4.3 聚驱后聚表剂驱大砂量压裂引效方法第54-55页
第五章 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动态变化特征及效果分析第55-61页
    5.1 聚驱后聚表剂驱油取得初步效果第55-56页
    5.2 聚表剂调堵机理不同,现场动态特征存在差异第56-59页
        5.2.1 室内实验表明两种聚表剂调堵机理不同第56页
        5.2.2 中间井取样分析表明,两种聚表剂油层中运移规律不同第56-57页
        5.2.3 测压资料表明两种聚表剂调堵效果存在差异第57页
        5.2.4 现场动态表明,两种聚表剂见效特征不同第57-59页
    5.3 与先导试验对比相同阶段驱替效果未达到预期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己烷热裂解反应机理的综合数值模拟
下一篇:曙光油田杜84块兴Ⅰ组油藏沉积特征及地质模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