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0.1 试验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一章 试验区地质特征 | 第10-18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10页 |
1.2 试验区地质特征 | 第10-13页 |
1.2.1 构造特征 | 第10-11页 |
1.2.2 沉积特征 | 第11-12页 |
1.2.3 储层物性 | 第12页 |
1.2.4 流体性质 | 第12页 |
1.2.5 渗流物理特征 | 第12-13页 |
1.3 试验区开发历程 | 第13-18页 |
1.3.1 基础井网开发阶段 | 第14-15页 |
1.3.2 加密调整阶段 | 第15-16页 |
1.3.3 聚合物驱开发阶段 | 第16-17页 |
1.3.4 井网重构二次开发试验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特点 | 第18-38页 |
2.1 精细油藏描述 | 第18-26页 |
2.1.1 试验区油层发育状况 | 第18页 |
2.1.2 沉积特征 | 第18-23页 |
2.1.3 油层非均质性 | 第23-26页 |
2.1.4 隔层发育情况 | 第26页 |
2.2 剩余油分布特点 | 第26-38页 |
2.2.1 油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 第26-29页 |
2.2.2 剩余油分布类型 | 第29-33页 |
2.2.3 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三章 试验区驱油试验方案的编制及开发现状 | 第38-46页 |
3.1 试验区概况 | 第38页 |
3.2 聚驱后聚表剂驱注入方案设计 | 第38-41页 |
3.2.1 注入聚表剂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39页 |
3.2.2 注入速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3.2.3 聚表剂用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 聚驱后聚表剂驱注入段塞设计 | 第41-43页 |
3.3.1 调剖段塞设计 | 第41-42页 |
3.3.2 注入段塞设计 | 第42-43页 |
3.4 试验区开发现状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跟踪调整方法 | 第46-55页 |
4.1 聚驱后聚表剂驱总体跟踪调整思路 | 第46页 |
4.2 聚驱后聚表剂驱前置段塞调堵方法 | 第46-54页 |
4.2.1 调剖段塞注采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4.2.2 缓膨颗粒调剖剂不适于一类油层聚驱后油层深度调剖 | 第48-50页 |
4.2.3 改型后聚表剂两级增粘能力降低,调堵能力变弱 | 第50-52页 |
4.2.4 前期调堵是聚驱后聚表剂驱取得增油降水关键 | 第52-54页 |
4.3 聚驱后聚表剂驱大砂量压裂引效方法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动态变化特征及效果分析 | 第55-61页 |
5.1 聚驱后聚表剂驱油取得初步效果 | 第55-56页 |
5.2 聚表剂调堵机理不同,现场动态特征存在差异 | 第56-59页 |
5.2.1 室内实验表明两种聚表剂调堵机理不同 | 第56页 |
5.2.2 中间井取样分析表明,两种聚表剂油层中运移规律不同 | 第56-57页 |
5.2.3 测压资料表明两种聚表剂调堵效果存在差异 | 第57页 |
5.2.4 现场动态表明,两种聚表剂见效特征不同 | 第57-59页 |
5.3 与先导试验对比相同阶段驱替效果未达到预期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